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持扇的女子》,布面油畫,100×100cm,1917-1918年
6月28日,維也納分離派創始人之一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生前遺作《持扇的女子》以8530萬英鎊成交,刷新藝術家的作品拍賣紀錄,也成為了拍賣史上第二高價的肖像畫。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走近克里姆特鮮為人知的一面。
01
雖出生貧寒,但在12歲前,克里姆特是家裡七個孩子中最活潑外向的。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父親失業、妹妹離世、母親患精神疾病,家中氛圍鬱鬱寡歡,克里姆特逐漸關上心門,由e變i,成為敏感寡言的少年。
克里姆特為另一個妹妹赫敏(Hermine)畫的肖像,1881年
02
為了儘早供養家人,14歲的克里姆特在維也納藝術學院(Vienna Academy of Fine Arts)與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Vienna School of Applied Arts)之間,選擇了可以半工半讀、更偏實用的後者。
年輕的克里姆特
03
克里姆特本來計劃早早畢業當老師,已經報考了繪畫教師資格證考試,但被學校創始人挖掘並贊助獎學金,從而決定要當一名藝術家。
克里姆特在學校畫的習作,1879年
04
因為請不起模特,其早期肖像主要畫的是親人。克里姆特從不畫自己,他曾說:“對於繪畫的對象,我更感興趣的是他人,尤其是女人。”
克里姆特《Portrait of an unknown woman》,紙板油畫,30×23cm,約1884年
05
19世紀末,維也納盛行歷史主義風格(historicism)。彼時,該風格最有名的藝術家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就是克里姆特的偶像。即使手頭拮据,克里姆特也會花錢“賄賂”大師助手,趁馬卡特午休時進入其工作室觀摩未完成畫作的細節,偷師學藝。
圖1:漢斯·馬卡特《Charlotte Wolter as the Empress Messalina》,布面油畫,142×223cm,1875年
圖2:克里姆特《Fable》,布面油畫,83.5×116cm,1883年
圖3:克里姆特《The Theatre at Taormina》,壁畫,約700×600cm,1886-1887年
06
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人才濟濟、群星閃耀,與克里姆特同時代的文藝界名人包括: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作家茨威格、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以及作曲家馬勒、勳伯格等。
克里姆特《Portrait of Margaret Stonborough-Wittgenstein》,布面油畫,179.8×90.5cm,1905年,圖中為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姐姐,維特根斯坦家族也是克里姆特的重要贊助人。
07
1883年,21歲的克里姆特與弟弟恩斯特和朋友馬奇(Matsch)成立了“藝術家集團”(Artist Company),一起接活、合作完成。適逢馬卡特去世、留下未完成的帝國皇家戲劇院項目,三人毛遂自薦、成功撿漏、一戰成名,並憑此項目賺得一萬盾報酬(相當於當時一個維也納人20年的生活費)。
克里姆特《The Old Burgtheather》,紙面水粉,82×92cm,1888年,憑藉此作獲當時維也納視覺藝術最高榮譽“黃金功績勳章”(Golden Order of Merit)。
08
克里姆特的創作速度很慢,其重要作品通常花費幾年時間才完成。創作前,他會畫不同角度與細節的大量草稿。比如為了完成其最著名的肖像《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Ⅰ》(又名《金衣女人》),他一共畫了近200張素描。
>>>滑動查看作品
克里姆特為《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Ⅰ》(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創作的素描
09
身為一名“鏟屎官”,克里姆特的工作室總有八九隻貓,地上的素描草稿常會被貓破壞。
克里姆特,約1910年,攝影:莫里茨·奈爾(Moriz Nähr)
10
克里姆特的創作有兩次重大轉變:一是從歷史主義風格轉向象徵主義;二是開始大量使用金銀箔的“黃金時期”。
前者的導火索是父親與弟弟恩斯特的相繼離世;後者則源自他在意大利旅行時看到拜占庭式教堂中滿牆的馬賽克壁畫,意識到“裝飾要延伸到每一個角落”。
圖1:克里姆特《Pallas Athena》,布面油畫、金箔,75×75cm,1898年
圖2:克里姆特《貝多芬橫飾帶》(局部),綜合材料,1901–1902年
圖3:克里姆特《Water Serpents II》,布面油畫、金箔,80×145cm,1904–1907年
11
據說,克里姆特幾乎與其所有的女模特都發生過關係,至少有14個私生子。不過,他有一位終身靈魂伴侶——弟媳的妹妹、時裝設計師艾米麗(Emilie Flöge),兩人一生未婚。從父親和弟弟去世,到他自己身染西班牙大流感臨死前,都是艾米麗陪伴在身邊。
克里姆特《Portrait of Emilie Flöge》,布面油畫、金箔,178×80cm,1902年
12
作為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人之一,克里姆特為該流派刊物《神聖之春》創作了畫作《赤裸的真理》。在最終版中,他引用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句子:若你的所作所為和藝術不能取悅所有人,那你至少該滿足少數人。取悅大眾是危險的。
克里姆特《赤裸的真理》(局部),布面油畫,252×56.2cm,1899年
13
受奧匈帝國教育部委託,克里姆特曾為維也納大學創作了三張《學院組畫》,耗時七年,卻因其色情元素、傳播負能量遭到猛烈抨擊。批評者要求將此畫放在博物館,而不是大學裡。為了收回三件作品,憤怒的克里姆特手拿一把槍,衝進教育部大樓,威脅工作人員歸還畫作。最終,他在富商朋友的資助下、退回定金,這才拿回作品。此後,克里姆特再也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訂單。
克里姆特《學院組畫》的《法學》(左)和《醫學》(右),1900-1907年,該系列作品均於二戰被毀。
14
為了反擊批評家對《學院組畫》的指摘,克里姆特創作了作品《致我的批評者們》,後在朋友的勸說下將作品名改為《金魚》。畫中,豐乳肥臀的女子回頭輕蔑一笑,彷彿在說:“滾蛋吧!”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金魚》,布面油畫、金箔,185.5×71.5cm,1901-1902年
15
克里姆特不愛寫信,經常“已讀不回”,有時信件堆積如山,他會直接燒掉。不過,他給艾米麗寫過大量信件、明信片、電報,如今保存下來的約400封。
克里姆特給艾米麗寫的信
16
克里姆特的日常生活規律且健康:六點起床,和攝影師莫里茨·奈爾(Moriz Nähr)吃早餐,畫一整天,偶爾游泳、擲鐵餅、去森林湖邊走走,天黑後吃晚飯、睡覺。
克里姆特與艾米麗
17
在“黃金時期”,克里姆特最昂貴奢華的作品,當屬為比利時銀行家阿道夫·斯托克雷特(Adolphe Stoclet)的豪宅創作的壁畫。由於沒有預算上限,藝術家把能用到的珍貴材料與寶石都用上了,包括金箔、珊瑚、琺琅、祖母綠、珍珠等。
>>>滑動查看作品
克里姆特《〈斯托克雷特宮裝飾帶〉設計圖》(局部),1905-1910年
18
1908年,其代表作《吻》一經展出就被奧匈帝國政府買走。克里姆特收到的報酬為2.5萬克朗,是當時最貴畫作的五倍。
克里姆特《吻》,布面油畫、金箔、銀箔、黃銅粉,180×180cm,1907–1908年
19
克里姆特為維也納分離派第一次展覽設計了海報,但因為畫中露出了男性下體而未通過審核。無奈之下,他畫了兩棵樹幹遮住,這才順利發表。
克里姆特為維也納分離派第一次展覽設計的海報,1898年
20
在可可·香奈兒之前,克里姆特就與艾米麗共同設計了在當時堪稱革命性的“寬鬆長裙”,鼓勵維也納女性放棄不利於健康的緊身胸衣。
艾米麗身穿她與克里姆特設計的長裙
21
晚期,克里姆特醉心風景畫。他的訣竅是使用單筒望遠鏡,查看遠處風景細節,從而模糊前中後景,讓景色更平面化。1908-1916年,他一共創作了55幅風景畫,是其該題材作品數量的三分之二。
>>>滑動查看作品
克里姆特晚期創作的風景畫,分別為《Church in Cassone》《Avenue in the Park of Kammer Castle》《Cottage Garden with Sunflowers》《Water Castle》
22
埃貢·席勒(Egon Shiele)是克里姆特的迷弟,兩人亦師亦友,克里姆特曾將自己的模特Wally Neuzil介紹給席勒;後者作品《紅衣主教與修女》則是致敬克里姆特的《吻》。
埃貢·席勒《紅衣主教與修女》,布面油畫,70×80.5cm,1912年
23
克里姆特賺了很多錢,不僅用來支持席勒、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等年輕藝術家,還四處施捨。他曾說:“錢只有花出去,才會對我產生吸引力。”
埃貢·席勒《Gustav Klimt im blauen Malerkittel》,1913年
24
除了畫畫,克里姆特還會定期去看展,包括反對他的藝術家展覽,他曾解釋說:“藝術家必須去觀看一切藝術品,包括不好的藝術品,從中學到如何不去創作糟糕的作品。”
>>>滑動查看作品
克里姆特晚期肖像畫色彩繽紛,疑受亨利·馬蒂斯的影響,從左到右分別為《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I》《Bildnis Eugenia Primaesi》《Portrait of Elisabeth Lederer》《Posthumous Portrait of Ria Munk III》
25
被譽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克里姆特名作《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Ⅰ》在二戰時被納粹掠奪。戰後,該作被收藏於奧地利美景宮。1999年,肖像委託人後代Maria Altmann要求奧地利政府歸還畫作,並與之打了七年官司,最終勝訴。2006年,Altmann將這一肖像在內的五件要回的作品賣出,總價值約3.27億美元。一年後,該作被賣給了雅斯蘭黛集團繼承人Ronald Lauder。2015年,這一故事被搬上了大銀幕,拍成了電影《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Ⅰ》,布面油畫、金箔、銀箔,140×140cm,1907年
編輯、文 張劍蕾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