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無論是煎炸蒸煮,皆是美味。
然而,有些人卻說,“牛羊肉是‘癌症加速器’,生怕吃得太好會給腫瘤提供營養,使其加速生長……”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牛羊肉是“癌症加速器”?
雖然,我們常說癌症是吃出來的,但“牛羊肉是癌症加速器”這種說法卻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腫瘤細胞生長會消耗大量脂肪和蛋白質,機體組織修復也需要大量營養物質,若是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足、機體抵抗力下降,不利於治療。
既然牛羊肉不是“癌症加速器”,那真正不能多吃的“致癌肉”是哪些呢?
每當夜幕降臨,燒烤攤前總是坐滿了人。烤得滋滋冒油的肉串、香味撲鼻而來,再呷一口冰啤酒,一天的疲勞就此煙消雲散。
但你知道嗎?烤肉不僅自帶大量油脂,還含有一級致癌物——苯並芘,會增加人體患癌的風險。
燒烤時,木炭燃料含有的苯並芘,可以伴隨煙霧汙染食物;食物油脂滴落到火中,產生的煙也可將苯並芘附著到食物表面;而食物中的脂肪因高溫裂解產生的大量自由基,通過熱聚合反應,也能生成苯並芘。
此外,有些燒烤店家還在肉串中加入亞硝酸鹽,使肉串顏色更鮮豔。而吃進肚的亞硝酸鹽,會在胃內轉變成亞硝胺,有強烈致癌性。
另外,燒烤時,食物與炭火別靠太近,食物用錫箔紙包起來,燒焦的部分不吃,或改用電爐烤,能健康一點。
但是,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把鹹魚列入“一級致癌物”的名單,而且清清楚楚地寫著“中式鹹魚”。
這是因為,鹹魚在用高濃度鹽醃製及暴曬後,讓鹹魚產生大量亞硝酸鹽。當亞硝酸鹽被吃進胃裡,它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銨。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不同人群中,比起成年後沒有或很少吃鹹魚的人,每天吃鹹魚的人發生鼻咽癌的風險增加了1.8~7.5倍!
雖說癌症的發生發展是一個複雜、日積月累的過程,但還是建議大家少吃為妙。偶爾嚐嚐即可,別一日三餐都往嘴裡送。
雖說沒有誰會主動買“甲醛肉”來吃,但架不住黑心商販心黑呀。
在這特別提醒大家,在買魚時,尤其要小心那些看起來 “光鮮亮麗”的魚。
為了讓奄奄一息的魚“起死回生”,一些黑心商販會先把魚浸泡在甲醛溶液中,防腐保鮮,再往魚身上噴淋洗衣粉液,確保魚外形完整、顏色鮮亮。
其中,洗衣粉含有活性劑、軟水劑、漂白劑等有害物質。
而甲醛危害極大,它不僅會對人的皮膚、呼吸道及內臟造成損害,麻醉中樞神經,還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入一級致癌物名單,長期接觸可誘發鼻咽癌、淋巴癌、腦瘤、白血病、細胞核的基因突變等。
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會導致肺水腫、肝腎充血、血管周圍水腫,甚至導致腎衰竭,一次食入10~20毫升可致死。
識別“甲醛魚”方法:買魚時,先拿起來聞一聞。這種經過甲醛溶液浸泡的魚,會有甲醛的刺鼻味道。
這種肉不能吃,那種肉也要少吃,那對於“無肉不歡”的人來說,到底該如何健康吃肉呢?
肉該怎麼吃,最健康?
所謂的“紅肉”“白肉”,其實是根據生肉的顏色來區分的。
一般來說,紅肉主要包括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而白肉主要包括雞、鴨、鵝、魚、蝦等非哺乳動物的肉。
和白肉相比,紅肉中含的脂肪多,並且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多。脂肪可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如果能量攝入過多,會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而白肉脂肪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魚類,含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利於預防心腦血管病。建議每週以280~525克為宜,最好清蒸。
多吃鮮肉,少吃加工肉
像臘肉、臘腸、燻肉、火腿、培根、肉罐頭等加工肉,早在2015年就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正式列入1類致癌物(明確致癌)。
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製品,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
如果非得吃加工肉製品時,最好先在開水裡煮一下,以減少鹽分,然後再烹飪食用。若能搭配新鮮蔬菜食用,就更好了。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適當攝入含脂肪的食物,的確能給我們的身體供給能量。然而,如果吃太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則容易引發脂肪肝,反損肝臟。
而瘦肉,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及鐵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能起到補鐵防貧血的作用。
#動動腦,不易老#
你能答出來嗎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