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走紅以來,嘗試用AI、而非人工編輯生成內容的網站可謂是有如過江之鯽,然而這些嘗試的結果似乎都不算太好。如今輪到谷歌下場了,近日《紐約時報》援引相關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顯示,谷歌方面正在測試一款藉助AI技術製作新聞報道的產品,並已面向部分業內高管進行了演示。
據悉,谷歌這款AI新聞工具的內部代號為“Genesis”,其可接收時事信息、並自動生成稿件。對於這款AI工具,據稱谷歌方面寄予了厚望,並認為其可以作為記者、編輯的個人助理來完成一些輔助工作,使得前者從機械工作中解脫出來。此外谷歌還認為該工具是負責任的,可以能夠幫助相關從業者“遠離AI陷阱”。
其實在谷歌之前,藉助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創作內容的趨勢就已經出現,甚至有許多網站也早已開始用AI來生成內容。就在上月末,海外新聞網站評級工具NewsGuard就發佈了他們針對AI寫作的追蹤,其中顯示,截止今年6月僅僅該機構就追蹤到了217家使用AI生成垃圾內容的網站。
其中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就是美國科技網站cnet從去年11月就開始實驗藉助AI來創作內容,並悄悄上線了70多篇由AI生成的相關報道。數月前,澳洲知名遊戲媒體集團Gamurs發佈了相關招聘,希望能夠引入若干名被稱為“人工智能內容和SEO策略師”的AI編輯,而在這一批AI編輯的幫助下,它們將使用諸如ChatGPT這樣的AI工具,每週輸出多達200到250篇內容。
但非常遺憾的是,截至目前為止,採用AI進行內容創作的網站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美國的相關媒體甚至用“新聞災難”來形容了這一行為。
其實單純從技術層面來說,通過爬蟲採集全網信息,然後再進行加工並不存在難度,但最終的成品卻普遍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比如內容平淡如水、缺乏情感,以及大量重複內容,這些都是看過AI生成相關內容的網民給出的評價。
其實只要用過ChatGPT、GPT-4、文心一言,乃至Bard的朋友可能都已經發現,現階段AI生成的內容與人類創作的內容之間還存在明顯差異。
既然如此,為什麼谷歌還要做“Genesis”呢?因為這樣的AI工具,極有可能成為谷歌用於對抗海外出版業的一個砝碼。其實“互聯網摧毀了新聞業”是一個自疫情以來就被廣泛討論的話題,並且為了保護本地新聞機構的利益,從加拿大到澳大利亞、再到歐盟,也紛紛將矛頭指向了谷歌和Meta等互聯網巨頭。
此前在2020年秋季,谷歌、Meta與澳大利亞相關監管機構就曾發生了一次全面對抗,起因則是後者要求這些互聯網巨頭為新聞付費。在祭出了在Facebook上封鎖澳大利亞媒體產出的內容、谷歌搜索擬要求澳大利亞用戶付費使用等反制措施,以及經歷了漫長的談判後,雙方才就新聞付費問題“停戰”。
緊接著在2021年春季,加拿大部分主流媒體甚至用頭版“開天窗”的方式,來抗議谷歌等互聯網巨頭從他們哪獲得內容,進而販賣數字廣告獲利,卻並不向其分享收益。甚至這一趨勢最終在數天前,演變成了谷歌與部分國家監管機構的對抗。
就在數天前,加拿大正式批准了《在線新聞法》,要求網絡平臺要為使用新聞內容向當地媒體付費。為此,谷歌和Meta目前選擇屏蔽旗下平臺上由相關媒體提供的內容。
其實兩者的分歧在於“分贓不均”,其中谷歌等互聯網巨頭認為,在新聞出版行從傳統的印刷媒體向數字媒體轉型時,是他們伸出了援手,並通過強大的搜索引擎和社交平臺向媒體的網站進行引流,幫助後者產出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讓後者得以通過付費牆的形式,讓新聞出版這一古老的行業在信息時代倖存下來。
其實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互聯網巨頭與新聞媒體對於雙方的合作是滿意的,畢竟新聞媒體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度過了生存危機,讓報紙、雜誌以電子版的形式重新被推送到讀者眼前,而這些互聯網巨頭則藉助內容帶來的流量完成了變現。但隨著媒體逐漸適應了互聯網時代後,它們發現互聯網巨頭拿著自己的內容賺取了如此驚人的收益,因此也開始要求分到更大的蛋糕。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畢竟沒有哪一家公司會平白無故主動放棄到手的蛋糕,所以一向重視合規、守法的谷歌和Meta,會不惜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來對抗澳大利亞、加拿大的相關監管。
但谷歌和Meta屏蔽相關內容的做法,無疑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畢竟用戶是需要有內容進行消費的,一旦在谷歌上找不到、可能就會轉向Bing。
所以,谷歌嘗試Genesis的做法,就是嘗試擺脫對媒體產出內容的依賴,試圖自己通過AI來做內容,畢竟如果是單純打造一支類似騰訊新聞、網易新聞的隊伍就太不酷了。而使用AI來寫新聞既滿足了自身對內容的需求,又可以向外界展示技術,可謂是堪稱雙贏。
模塊化筆記本電腦火起來了,但它多少有點虛偽
這一設計並非剛剛出現,可如今這類產品卻都有自己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