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的意義 —— 定性、定位、定量、定勢

導讀:脈診對於疾病診斷的意義何在?學習一下李士懋先生的經驗!

脈診,首先用於疾病的診斷。脈診乃四診之一,是診斷疾病、判斷疾病轉歸及預後的重要依據,歷來為醫家所重視。

或問,自古以來,四診依其診斷價值來排列,當依次為望、聞、問、切,而筆者認為脈診起著決定性作用,豈不有違古訓?不可否認,確與傳統觀點有差別。

筆者認為,望聞問切是四診在診斷過程中運用的順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後排列。

醫者看病,總是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態,閱其氣息音聲,問其所苦,再診其脈,以明確診斷。若論四診的重要性,當以切診為先。因為切診對一個完整診斷的四個要素的判斷,都起著重要作用。

中醫的一個完整診斷,要有四個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四是病勢。

這四個要素可概括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勢

如患者喘息,性質為熱病位在肺熱勢較重,診斷就是“肺熱壅盛”。

而病勢如何體現呢?

熱盛可傷津耗氣,熱盛可內傳心包,可下傳陽明,可爍液成痰等,要據脈明其病勢,截斷扭轉,先安未受邪之地,防其傳變。

具備這四個要素,才算是個完整的診斷,但還未必是個正確診斷。因診斷正確與否,還要以臨床實踐來檢驗,主觀與客觀相符,取得了預期療效,才能說這個診斷是正確或基本正確的。

若越治越壞,主客觀不符,雖然診斷是完整的,但未必是正確的。在明確診斷的這四個要素中,脈診一般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01

定 性

關於疾病性質的判斷,主要依據脈來判斷,這在我國古代經典醫籍中有很多記載。

例如,《傷寒論》140條:“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突出以脈為據。

《金匱》肺痿病篇:“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金匱》瘧病篇:“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

類似的記載,在經典醫籍及歷代文獻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據筆者50餘年臨床實踐,對此有深切的體會,而且對脈診也愈來愈倚重。

疾病的性質,無非是寒熱虛實,都可以在脈象上得到反映。反過來,可根據脈象以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

就一般規律而育,證實脈實,證虛脈虛,熱則脈數,寒則脈遲,這就是對疾病性質的判斷。

尤其對一些危重、複雜的病人,或症狀很少,缺少足夠辨證依據的病人,或症狀特多,令人無從著手的病人,都要依據脈診來判斷。

02

定 位

關於病位的判斷,也主要依據脈象,並結合經絡臟腑的症狀來判斷。

如寸部脈象有改變,又出現心經的症狀,則可判斷病位在心;若出現肺經的症狀,則可判斷病位在肺。餘皆仿此類推。

但有些病人,症狀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症狀在下而病位在上,這就更須依賴脈診進行判斷。

如一人後頭痛四日,別無他症。隨診的實習學生以為外感,予辛涼解表劑。餘診其脈尺浮,此為相火旺,淫於膀胱經,沿經上灼而後頭痛,用知柏地黃丸而愈。

對於脈診的臟腑分佈,小議如下:

一種說法是,浮取以候心肺,中以候脾胃,沉以候肝腎,這種說法,臨床不適用。

難道心肺的病變都在浮候,而不見於中候、沉候嗎?肝腎的病變都在沉候,而不見於浮候、中候嗎?

如病人喘而寸脈沉數,當知肺中蘊熱,迫肺上逆而作喘。此證非於脈之浮候察得,而是於沉候診知,何以言心肺之疾獨於浮候診之?

還有一種說法,以寸尺內外分候臟腑。寸口乃區區之地,細如麥杆,再過細地分為內外上下,難於掌握,且近於玄虛,臨床也不這樣用。

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以左右脈按寸關尺分佈。左脈寸關尺分別為心、肝、腎;右脈寸關尺分別為肺、脾、命;心包在左寸;兩尺有的認為都屬腎。

關於腑的分配,膽在左關,胃在右關,膀胱在尺,諸家意見比較一致。大小腸的分佈,分歧就比較大,約有三種意見,各執己見,令學者莫衷一是。

臟腑的分部,不宜過於機械刻板,不僅玄虛,也不適用。

筆者判斷臟腑病位,根據寸候上焦病變,包括心、肺、心包及胸、頸、頭部;關候中焦病變,包括脾、胃、肝、膽、上腹;尺以候下焦病變,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及下腹、腰、膝、足等。

至於判斷屬何髒何腑的病變,要結合該臟腑及其經絡所表現的症狀,綜合分析判斷。

如寸數,症狀咳嗽,寸數為上焦有熱,上焦之熱究竟在心、在肺、在胸、在頭,尚不能單憑脈以斷;察知病人咳嗽,咳嗽乃肺的症狀,結合寸數,可斷為肺熱。

若同為寸數,出現心煩不寐的症狀,則可斷為心經有熱。

考之於《脈經》,即以寸關尺分主三焦,而沒有機械地將寸關尺與臟腑硬行搭配。

《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曰:“寸主射(《增韻》:‘指物而取曰射。’‘射’引申為‘候’)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此句《備急千金要方》作‘頭及皮毛竟手上部’。竟,作‘終’解)。關主射中焦,腹及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這種定位的方法,簡單、實用、確切,沒有故弄玄虛或呆板、繁瑣的弊端。

03

定 量

關於疾病輕重程度,這是個既模糊又確切的概念。說它模糊,是因為難以量化;說它確切,是指醫者必須明確病情的輕重,以利處方用藥。

如肺熱用石膏,究竟是用50g,還是10g,不明確病情的輕重,無法確定適當的藥物及用量。

病重藥輕不成,病輕藥重也不成。疾病的輕重程度,也可以從脈上來判斷。如脈數有熱,越數實有力,熱就越重,而數輕則熱輕。

04

定 勢

關於病勢的判斷,主要依據脈診判斷。

所謂病勢,即疾病發展變化的趨勢,這種趨勢,無非是三種情況:一是逐漸好轉;二是邪正相持;三是惡化,病情加重、傳變,直至死亡。

疾病不是靜止的,有著性質、病位、程度的不斷變化,這些變化,決定著疾病的轉歸和預後。

首先,在疾病過程中,病因是不斷變化的。

例如,外感病中,開始因感受寒邪,寒邪蘊久化熱,熱邪又可傷陰化燥,由寒到熱、到燥的改變,是由於病因的改變,病的性質亦隨之而變。

這些改變,主要依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脈緊為寒,待寒邪化熱,脈則轉變為浮洪數,待傷陰化燥,脈又轉為細數。

注:本文選摘自《中醫經典名醫心悟選粹》呂志傑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轉載請註明出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