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用外治法,如何準確的做到辨證施治?
作者/王紅民
筆者對目前某些中醫臨證看病不做詳細診察,不辨析經絡虛實,不講究多種治法之間的相互配合,簡單程序化的治療深感憂慮。這樣簡單粗淺的臨床行為抹去了中醫臨證靈活深刻的思維特徵,對於中醫的繼承和發展是極其有害的。以下兩個病案或許可以對此有所分辨。
案例一:後心竟然拔出滿罐清水
鄭某,30多歲,當時在北京某大學讀博士。他經常陪女朋友來找我扎針,但是他自己很怕針,是即使生病也不找我治的那種。有一天他再次陪女朋友來扎針灸的時候,說起他常年感覺心口不舒服,經常胸悶、胸痛,但是去醫院檢查心臟沒有發現問題,吃了一些中西藥也沒有太明顯的變化,問我是什麼問題。
我給他診了脈,脈像略沉(有可能是我脈診的水平低),舌略淡,也不甚怕冷,飲食、二便等均無太多不適。對於針灸醫生而言,一般會以心陽不足論治,以神門、少海、心俞等穴處方。但他怕針不太接受針灸治療,我就換了一個角度,直接考慮在病灶部位做文章。
平日來往,我便對其背部的拘攣不舒印象頗深,感覺這與他心悸的症狀有關係。在背部察體的時候,我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在5-7胸椎偏左的位置,有一片手掌大小的區域非常寒涼,而且色澤比其他區域暗淡,以手觸之,寒涼感甚至可以傳到我的手腕部。
既然問題這麼明顯,總要採取措施治療,我就和他商量:“你怕扎針,我給你拔拔罐吧?”這個提議他欣然接受了。我想要拔出局部的寒溼,還是要動用一下皮膚針。後續的操作非常簡單,消毒後用皮膚針在病灶區域稍微破皮,用一個大號火罐對準破皮之處拔罐。
接下來出現的一幕可謂是驚心動魄,是我從未見到過的,至今仍記憶猶新。
一般患者刺絡拔罐拔出來的是血,而他的背部卻像被打開了水閥一樣,快速湧出無色透明且稀薄如水的液體。不對啊,這不就是清水嘛!
他女朋友在旁邊瞪大眼珠,驚訝不已。我抑制住內心的驚愕,鎮定地跟她說:“這就是他的病灶了,再等等,看會出多少水。”
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玻璃罐內快速上升的水平面,過了兩三分鐘,就蓄了大半罐清水,這時液平面不再上升,我摸了摸罐子,是冰涼的。我讓助手拿了一大卷紙巾起罐,基本都溼透了,這下看得更清楚了,罐內完全是清水。
起完罐以後,他起身試著直了直脊背。平時很文靜的一個人,這時卻很激動地說:“王老師,我重新找到了挺胸做人的感覺。”
那麼這水是從何而來呢?是身體內生的,還是外來的?若是外來的又是通過什麼路徑冰伏在他後背的呢?後來通過追問病史,我找到了答案。
他18歲那年沒考上大學,就通過同鄉介紹去裝修隊做了農民工,吃住都在施工的樓房裡。當時正是暑熱盛夏,在建的樓房卻陰冷潮溼,當時他還覺得很舒適。睡覺時,有經驗的工人都會鋪一層塑料布隔潮。他卻鋪點兒報紙再鋪個床單就睡了。農民工的半年經歷讓他覺得做工人太辛苦了,還是讀書最輕鬆,就又回到學校重新復讀考大學,一直讀到了博士。
此案病人以心口部位不適,時覺悸動不安為主症問診。背部區域的特殊表現(色暗淡、寒涼感)說明心陽氣輸注於背俞的經絡路徑受阻,極可能有寒溼之邪淤結此處。
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我憑藉病患經絡處明顯的異常找到了病的癥結,據此確定了治療方向。《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宛陳則除之。”對於外邪侵襲、氣血瘀滯的病患,刺絡拔罐是我在臨床慣用的方法,所以選擇背部刺絡拔罐,但是沒成想竟拔出一罐清水,而這正是由於十多年前於暑熱盛夏時節在建築工地感受寒溼所致。他自己也很感慨,他說就是從那時起,總感覺後背背了個東西,壓得他很不舒服,後來漸漸感覺心臟時常憋悶。
雖然本案表現非常罕見,但從經絡聯繫分析,病機卻甚為清晰,當暑熱季節勞動汗出,睡臥寒溼之地,陽氣被傷,汗出不徹,寒溼之邪痺阻太陽寒水之脈而成留飲,此病久留不去必從太陽轉入少陰,寒氣遏其心陽,胸膈陽微出現心脈痺阻,嚴重者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金匱要略·痰飲咳喘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有一段條文“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如掌大”與本病病機相似,如果病情發展下去,他有可能會出現“心痛”“心悸”,甚至更嚴重的痺阻,亦可出現“咳、喘、滿、吐涎”等胸陽不振所致的其他問題。
幾天後,我又給他背部做了一次拔罐,清水已經少了很多。從那以後很長時間,他心臟不舒適的感覺基本消失了。在這個案例中,如果當時我沒有對其背部的經絡進行仔細的檢查,就不會發現病患身上隱匿多年的寒飲伏邪病灶,也不會一下拔除他十幾年來留存體內的隱患。
案例二:胃經循行所過之處毫毛皆落
在治療鄭博士20年之後,筆者又接診一個特殊的患者。
患者中等偏瘦的身材,面色晦暗。6年來消瘦明顯(就診時體重120斤),渾身疲乏,每天一到下午就沒精神。舌淡舌根白苔較厚,脈細弱。腹部肚臍兩側較硬有壓痛,氣海按之空陷,沒有彈性。四肢經絡診察發現多條經脈異常,尤其是太陰經尺澤、陰陵泉、漏谷處均有較大結塊,陽明經手三里、足三里明顯凹陷,下巨虛至上巨虛一段多處硬結。雙側小腿足陽明胃經處的皮膚光滑,沒有毫毛,而其他部位毛髮正常,患者說這個部位原來是有毫毛的,自從生病之後毫毛逐漸脫落,再沒有生長出來。
原來小夥子在6年前的暑天,因為貪涼在房頂上睡了2個月的覺,一直到入秋寒意較重了才回到房間睡覺。之後不久就出現了嚴重的腹瀉,每天都要瀉幾次,如果稍微吃些寒涼,腹瀉就更嚴重,同時還有怕冷腰痠、疲乏無力,頭暈,記憶力差,腹中感覺有氣上衝腦部。患者本身是中醫師,自己調理了很長時間,腹瀉有所好轉。但是每天早上6點鐘準時腹痛,腹瀉。
分析其病因,患者因6年前正值人生低谷,情緒低落鬱悶,肝鬱傷脾,外加持久的寒溼侵襲,出現脾氣極度虛弱、中氣下陷,濁氣反衝的病機,同時由於本病病程已久,陽氣外洩嚴重,傷及腎中元氣,腰膝酸冷,怕冷,性功能低下的見症相繼出現。
患者的病症看似嚴重,但因為畢竟年輕,且病因清晰,究其根本還是陽明主闔功能受損,一旦陽明氣化功能提升,其他的病症均能發生逆轉。確定好溫養陽明、健脾補腎的治療法則後,因為路途遙遠,所以約定每月安排一次線下會診,其餘治療方案均以微信指導的形式,由患者自行完成治療,同時他依舊按照自己的處方配合中藥調理。
到此,讀者們一定認為此病症的治療應該照處方施針用灸,等待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吧?
第一次治療,我選用尺澤、陰陵泉、漏谷調節太陰氣機,太白、太溪、氣海補益脾腎,手足三里溫養陽明。因為診所條件限制不能艾灸,所以囑咐患者回去自行艾灸手足三里、關元。
結果治療剛一結束,患者就感覺腹痛難忍,當天就腹瀉了好幾次。回到家中仍然腹瀉,頭昏乏力等症也明顯加劇。我聽到患者微信反饋的信息,心情頓感沉重,囑咐他馬上艾灸手足三里、關元,反省自己粗心,治療時未能料到陽明經在陽氣極虛的狀態下,即使是手足三里這類的補穴,針刺也會使胃腸腑內的陽氣被抽調耗損。而值得一提的是,患者也曾運用大炷艾灸關元補益陽氣,結果每次灸完就會上火,口舌生瘡,頭目不清。就是陽明經氣化不能正常通降轉樞所致。
此後治療時,陽明經只灸不針,同時採用經絡推拿的方法將足太陰與陽明經的結塊揉散。配合關元、足三里和命門、環跳兩組腧穴交替重灸,每週兩次,提振患者的元陽之氣。這樣治療一週後患者症狀逐漸好轉。一個月後線下會診,發現陽明經的虛陷有了明顯的改觀,疲乏頭暈也都明顯好轉,但是早晨六點依舊還有腹痛腹瀉。
繼續治療了兩個月,患者興奮地跟我約診,見面才知道他是想跟我分享一個令他特別欣喜的變化——足陽明胃經所過處的毫毛已經長出來了,而且人也胖了起來,晨起腹痛腹瀉症狀已經消失,這時候再針足三里也不再出現腹瀉了。半年後體重已經恢復到150斤左右,面色也脫去晦暗恢復到之前的白淨皮膚。
由此可見每一個病案都有其獨特性。與20年前的案例相比,同樣是暑天睡臥溼地,感受寒溼之邪,一個是寒溼凝結於太陽,並脅迫至心脈;另一個則被寒溼傷及中陽,病症較前者要複雜得多。
臨床治療複雜病症就如同一場充滿艱辛的博弈,分析病因、確定病機只是開局第一步。雖說要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陷下則灸之”這些基本法則,但是能否一步步將治則落實取得療效,還要把握好治病的時機;需要針法、灸法、按摩等多種治法精細配合,契合正邪雙方的實力分佈;需要選穴準確,精準施治。這些無一不在考驗著臨床大夫的功力。
《素問·調經論》就曾對“有餘瀉之,不足補之”這些基本治則提出進一步的疑問:“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此做出明確回答:“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對神、氣、血、形、志等五方面的臨床表現與相應的治療方法做了詳細的論述,記載著“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這樣針灸按摩治療實施細節的要求。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