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異物感,經典小方見效快

咽部異物感,經典小方見效快

小編導讀

很多人都曾有過咽部堵脹不適的感覺,有些是因為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可伴有咳嗽咳痰;還有一部分症狀持續時間長,咳不出痰,也不伴有其他疾病,這可能就是“梅核氣”了。早在《傷寒論》中就有一張小方,專治此病。

01
半夏厚朴湯

【出處】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薑、紫蘇葉。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中醫主治梅核氣,症見咽中如有異物,咯之不出,吞嚥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滑,脈弦滑或弦緩者。
西醫主治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癔症、食道痙攣等氣滯痰阻者可參考此方。

【方解】本方證基本病機為痰氣鬱結於咽喉。病因為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肺胃失於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相搏,阻於咽喉,故見咽中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肺胃失於宣降,致胸中氣機不暢,而見胸脅滿悶、咳嗽喘息、噁心嘔吐等。氣不行則鬱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故治宜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方中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厚朴辛苦性溫,下氣除滿,助半夏降逆散結,為臣藥。茯苓甘淡滲溼健脾,助半夏化痰;生薑辛溫散結,和胃止嘔,制半夏之毒;蘇葉芳香行氣,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氣寬胸,宣通鬱結之氣,共為佐藥。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溼降逆,使得氣鬱得舒,痰結得化,梅核氣自除。

02
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胬,半夏厚朴湯主之。”

(2)《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二十三:“咽中如有炙胬,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

03
國醫經驗

劉老熟讀醫家經典,領悟經方配伍要領。認為此方的基本病機都歸結為痰氣鬱結。病因大多為情志不遂,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相搏。氣不行則鬱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故治宜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故常將半夏、厚朴化痰降逆,常用此方治療梅核氣、咽炎、癔症等。而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厚朴辛苦溫,下氣除滿;茯苓甘淡滲溼健脾,助半夏化痰;生薑辛溫散結,制半夏之毒;蘇葉芳香行氣,理肺疏肝,宣通鬱結之氣。全方辛苦合用,使得氣鬱得舒,痰得化。

劉老臨證時常常加用疏肝理氣之藥,如女性大多加佛手、鬱金;苔厚膩者多加化痰藥草豆蔻、蒼朮、以助化痰行氣之功;咳嗽者加紫菀、百部、款冬花之類。因症而異,針對不同的臨床表現加以不同的藥物,對症治療,辨證施治,顧全整體。

04
醫案舉隅

初診:潘某,男,61歲,退休,2017年3月20日初診。 

患者咽中如有痰,咳之不出,咽之不下10餘年,於貴陽醫學院診為“咽炎”。今上症加重,伴有咳嗽,咯少量白痰,不易咳出,口乾苦,反酸,舌苔白膩,脈弦滑。就診於我院國醫堂劉尚義教授門診。

診斷為“梅核氣”,擬方如下:

半夏9g,厚朴10g,草豆蔻10g,黃連6g,吳茱萸3g,蒼朮10g,茯苓10g,蘇葉10g。

二診:1周後複診,諸症較前緩解,繼以疏化痰行氣之法,擬方如下:

半夏9g,厚朴10g,蒼朮10g,黃連6g,吳茱萸3g,佛手10g,鬱金10g,蘇葉10g。

三診:依照前方加減。

05
按語

本證乃氣鬱痰阻,肝胃不和而致,肝氣不遂則津液運化失常,津停氣阻,化為痰結,痰氣阻於咽喉則咳痰不爽,發為梅核氣。故用半夏、厚朴行氣化痰。口苦反酸乃肝氣犯胃所致,故加黃連、吳茱萸疏肝和胃。佛手、鬱金加強疏肝之功。蒼朮、草豆蔻加強化痰之功。痰氣除則諸症緩解。

國醫大師常用方

 

《國醫大師劉尚義常用方精解》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方劑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家將數味藥以君臣佐使的形式進行配伍,並運用其治療疾病,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也是中醫藥學的寶貴財富。本書介紹了國醫大師劉尚義教授的臨床常用方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劉老臨床常用的基本方共一百餘首。對於每一首方劑,列出出處、組成、功用、主治、方解、文獻摘要、科學研究、國醫經驗、醫案舉隅等,並結合作者跟師的心得體會,詳細闡述了劉老對於方劑拆分及加減配伍的經驗,以利於臨床應用,體現出劉老獨特的中醫思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