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溼疹驗方五則(資深名老中醫經驗精選)

治溼疹驗方五則(資深名老中醫經驗精選)

溼疹方

王季儒經驗方

【處方】煅石膏 40g,輕粉 15g,紅粉 10g,煅甘石 30g,海蛤粉 40g,冰片 2g。

【功效】斂疹止癢。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外搽患處。

說明】本方適用於治療溼疹。對溼疹浸淫成片,奇癢而流黃水者有良效。

溼毒膏

朱仁康經驗方

【處方】青黛 150g,黃柏末 310g,煅石膏末 310g,煅爐甘石末 180g,五倍子末 90g。

圖:黃柏

【功效】收溼止癢。

【用法】先將青黛、黃柏研細,後加入後三種藥末研和,再加入凡士林調成30%油膏。塗敷皮損上,每日1~2次。

【說明】本方適用於治療溼疹。對溼疹浸淫成片,奇癢而流黃水者有良效。急性、亞急性期,滲水不多,當選用這類緩和性的藥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藥膏。

滋陰除溼湯

朱仁康經驗方

【處方】生地黃 30g,玄參、當歸各 12g,丹參 15g,茯苓、澤瀉、白鮮皮、蛇床子各 9g。

【功效】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用法】水煎服。

【說明】本方適用於治療亞急性溼疹、慢性陰囊溼疹、天皰瘡等。此方以六味地黃為基礎加減而成,去掉山萸肉加玄參,生地黃、玄參滋陰清熱;去掉山藥、丹皮改當歸、丹參,當歸、丹參養血和營;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白鮮皮、蛇床子除溼止癢。用於溼疹反覆不愈,日久傷陰耗血,舌淡苔淨或光之證。

消疹散

程門雪經驗方

【處方】鮮生地黃 12g,牡丹皮 4.5g,京赤芍 4.5g,西河柳 4.5g,浮萍草 9g,地膚子 9g,白鮮皮 9g,淨蟬衣 2.4g。

【功效】祛風涼營,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

【說明】本方適用於治療溼疹血虛溼熱入營者,症見兩手掌作癢、作脹、脫皮。

除溼丸

趙炳南經驗方

【處方】威靈仙、豬苓、梔子、黃芩、黃連、連翹、當歸尾、澤瀉各 50g,紫草、茜草根、赤茯苓皮各 75g,白鮮皮、幹生地各 100g,粉丹皮 50g。

圖:當歸尾

加減:溼熱型而熱偏盛者,多使用龍膽瀉旰丸,待熱象漸退後,用此藥作為後續治療,或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功效】清熱涼血,除溼利水,祛風止癢。

【用法】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 5~10g,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說明】本方適用於治療急性溼疹、牛皮癬、嬰兒溼疹、單純糠疹、多形紅斑等。方中威靈仙、白鮮皮祛風溼;豬苓、赤苓皮、澤瀉利水滲溼;梔子、黃芩、黃連清三焦溼熱;紫草、茜草根、粉丹皮、幹生地黃清熱涼血;連翹,歸尾通絡散結。全方針對溼疹的三個病因——風、溼、熱,著重於祛溼,又能逐一治療,乃溼疹病的基本方。針對臨床上三因的偏乘,可分開治療,隨症加減。本方以清脾胃溼熱為主,脾主運化,主四肢肌肉,因此更適宜四肢部位皮疹,且腫脹滲出明顯,伴有口臭、腹脹、大便臭穢不爽等脾胃溼熱內蘊表現的患者。另外,丸劑性質大多和緩,藥力較弱,適宜穩定期皮疹,或者皮疹面積小者(丸藥需密閉貯存,防止受潮)。全方有較強的清熱涼血,除溼止癢的功能,對多種皮膚病有效。但對素體脾胃虛寒者,則宜慎用。服用本品忌服腥、辣等刺激性食物。忌茶。老人、虛人不宜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