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S
OF WOMEN
電影《讓娜·迪爾曼,布魯塞爾1080,商業街23號》劇照
這個盛夏,《芭比》橫空出世,公映僅一週,全球票房已突破五億美元。這部由女性擔任導演、製片和主演的電影帶給人獨一無二的觀看體驗。今天,時尚芭莎藝術整理了一份電影清單,展現更加豐富多樣的女性生命經驗,讓你充實一夏!
01
西蒙娜·德·波伏娃:為什麼我是女性主義者
Simone de Beauvoir: pourquoi je suis féministe,1975
豆瓣:9.5
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次訪談實錄。1975年,67歲的波伏娃罕見接受了法國記者Jean-Louis Servan-Schreiber的電視採訪。她邏輯縝密、語氣堅定地回答了著作《第二性》出版20多年來引發的種種爭議,並提到自己也曾“受騙”——階級問題不能掩蓋性別問題,兩者需一起解決。50分鐘的影片乾貨滿滿,女性主義入門者必看!
02
讓娜·迪爾曼,布魯塞爾1080,商業街23號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1975
導演: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kerman)
豆瓣:8.8
家庭主婦的生活是怎樣的?通過固定長鏡頭,一位中年寡婦三天的日常生活在三個半小時的影片裡緩緩展開。在單調、重複的日常勞作中,在母親與妓女的雙重身份下,一切暗流湧動。
作為比利時最傑出的女導演,香特爾·阿克曼曾說:“電影從男性視角展現了完全虛假的女性形象。哪怕他們想要表現女性日常,刻畫出來的也是他們幻想中的日常。”
03
林瓔:強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1994
導演:弗雷達·李·莫克(Freida Lee Mock)
豆瓣:9.2
提及林瓔,國內通常稱之為“林徽因的侄女”,但在國外卻相反,林瓔的名氣已超越了她的姑姑。1982年,林瓔因設計越戰紀念牆一舉成名:綠色的草坪上,開裂的大地如同戰爭留下的傷疤,帶給人心靈的震撼。然而,21歲、華裔、女性的身份也讓她面臨種種阻撓與爭議。
影片圍繞這件作品展開,講述了林瓔在巨大壓力之下如何憑藉對地景空間、人性關懷、社會事件的敏銳洞察,堅持自己的設計,顛覆了紀念碑的範式。
越戰紀念牆
04
陰道獨白
The Vagina Monologues,2002
導演:伊娃·恩斯特(Eve Ensler)
豆瓣:8.9
僅看標題,人們就能感受到這部作品的大膽與挑釁。1996年,伊娃·恩斯特自編自導自演,上演了這出驚世駭俗的話劇,重新想象了婦女的身體、塑造了女性的主體意識,讓女性的慾望、幻想獲得新的文化表達。
自1999年以來,在情人節期間演出這一作品已在國際範圍內演變為“婦女戰勝暴力”運動,鼓勵人們反抗性別暴力。
05
工廠女孩
Factory Girl,2006
導演:喬治·海肯盧珀(George Hickenlooper)
豆瓣:7.6
這是一部評論好壞參半的電影,但西耶娜·米勒的表演讓人動容。她飾演的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作為70年代的“It Girl”,因出演波普藝術巨星安迪·沃霍爾的影像短片而走紅。隨後,她與鮑勃·迪倫談戀愛、和沃霍爾分道揚鑣,在28歲的短暫生命裡,其故事絢爛而充滿悲劇色彩……
06
永恆記憶
Everlasting Moments,2008
導演:揚·特洛爾(Jan Troell)
豆瓣:8.4
你是否幻想過抽獎暴富、改變人生?20世紀初在瑞典,工人階層的瑪麗亞因抽獎贏得了一臺相機,原來是家庭主婦的她揹著酒鬼丈夫,開始偷偷學習拍照,記錄日常、結識伯樂,成為瑞典第一位女性攝影師,為人們留存下一份珍貴的北歐記憶。
07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2012
導演:瑪加蕾特·馮·特羅塔(Margarethe von Trotta)
豆瓣:8.2
近兩年,“平庸之惡”引發諸多討論,但你知道這一概念如何提出的嗎?本片聚焦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在納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於耶路撒冷獲得審判後,受邀為《紐約客》撰稿、提出“平庸之惡”的過程。彼時,其文章被看作替納粹開脫,受到猛烈抨擊。這位海德格爾的得意門生,如何應對這一輿論風波?
08
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豆瓣:8.9
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女性公路片——在路易絲(Louise)失手槍殺試圖性侵其好友塞爾瑪(Thelma)的男子後,兩位家庭主婦開啟了逃亡之路,搶劫商店、威脅警察、飛躍懸崖,在表達自由、激進與反叛的同時,亦讓人感受到充滿溫情的女性友誼。
09
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
Rebel Women: The Great Art Fight Back,2018
從1970年的選美比賽引入,影片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最大膽前衛的女性主義藝術。“身體”曾是規訓女性的枷鎖,如今成為藝術家最有力的反抗媒介。從Judy Chicago到Carolee Schneemann,她們的叛逆精神還在延續……
10
阮玲玉
導演:關錦鵬
豆瓣:8.6
16歲出道、25歲香消玉殞,阮玲玉這樣一位20世紀璀璨的電影巨星,留下了《神女》《新女性》等經典影片,卻在三段私人感情中不斷被磨損消耗,直至油盡燈枯。所謂“人言可畏”,卻總是對女性惡意更甚。
11
美麗噤聲
Be Pretty and Shut Up! (1981)
導演:德菲因·塞裡格(Delphine Seyrig)
豆瓣:9.1
“如果你既是演員,又是女權主義者,那基本上你已經失業了。”德菲因·塞裡格既是《讓娜·迪爾曼》等影片主演,也是一名積極的女權主義者:發起“反叛繆斯”影像小組,參與波伏娃發起的“343宣言”等活動。該宣言由343名敢於承認“非法”墮過胎的女性簽署,旨在爭取墮胎權。
1975-1976年,塞裡格採訪了24位女性同行在電影業中的經歷,包括“如果你是男人,還會選擇成為一個演員嗎”等犀利問題,審視了行業中刻板的女性形象——“只需漂漂亮亮,其他事都閉嘴!”
12
LFG
導演:安德里亞·尼克斯(Andrea Nix)
豆瓣:8.9
近期,法國球員姆巴佩的7億歐元年薪令人咋舌。在足球行業,男女球員薪資差異同樣令人咋舌。據統計,如果男足贏一場比賽可得100元,那麼女足需要獲得三場勝利才能賺同樣的工資。面對赤裸的性別歧視,他們對女球員說:你們觀賞性不高、商業價值低;對女球迷說:你知道什麼叫越位嗎?讓我來考考你。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當C羅在2021年為葡萄牙打進第111個球,被媒體譽為“國際足壇進球數最多的球員”時,曾有七名女球員的進球數高於他的紀錄。2019年,忍無可忍的美國女足隊向美國足球協會(USSF)提起性別歧視訴訟,要求同工同酬,並於2022年勝訴。當她們不再沉默、不再接受現狀,進步就在眼前。
13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你已被警告!
Margaret Atwood: You Have Been Warned! (2017)
豆瓣:8.7
作為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筆耕不輟,曾出版18本小說、18本詩集、8本非小說類書籍。其代表作《使女的故事》一經改編為美劇,就包攬五項艾美獎,口碑爆棚。透過這部紀錄片,人們將看到一個智慧、銳利、勤勉,同時可愛有趣的阿特伍德。
14
女人
Woman,2019
導演:Yann Arthus-Bertrand、Anastasia Mikova
豆瓣:9.4
本片兩位導演走訪50個國家、記錄了2000名女性對自己的評價,形成一幅巨大且撼動心靈的女性“自畫像”。通過教育、婚姻、生育、經濟獨立、職場歧視、月經羞恥及性行為等眾多主題,影片將地球上一半的人類相聯結。女性是不同的個體,也是一個整體。
15
她在憤怒時最美
She's Beautiful When She's Angry,2014
導演:Mary Dore
豆瓣:9.5
長久以來,女性生氣常被認為是情緒化、歇斯底里的,站在理智的對立面。本片正是從“憤怒”的力量出發,揭示了她們在怒火中發聲、行動,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彙集成一股洪流,推動了同工同酬、政治平等、墮胎權、兒童保育等男女平等議題的進步。
16
塔莎·杜朵,一個人的田園生活,2017
導演: Mitsue Matsutani
豆瓣:9.0
每個時代大概都有“李子柒”般的人物。1971年,56歲的塔莎·杜朵開始了獨居田園生活:種花摘菜、自制蠟燭、縫紉編織、遛柯基……而塔莎奶奶還有另一重身份:出版超100本繪本的插畫師,並獲該領域最具權威的凱迪克大獎。
17
譚恩美:意外的回憶錄
Amy Tan: Unintended Memoir,2021
導演: 詹姆斯·雷德福(James Redford)
豆瓣:8.7
在異國他鄉,母女關係意味著什麼?15歲時,譚恩美經歷了父親與哥哥相繼離世,隨後又得知母親此前在中國有過一段婚姻,且留下了三個孩子,這段經歷促使她寫就了處女座《喜福會》。多年來,該作被詬病為加深了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帶有東方主義色彩。然而,看罷這部回憶錄,你會意識到這或許也是一種偏見。
18
以火書寫
Writing With Fire,2021
導演:Sushmit Ghosh、Rintu Thomas
豆瓣:8.8
《新聞之浪》(Khabar Lahariya)誕生於2002年,是印度唯一由達利特女性經營的新聞媒體。而達利特是印度種姓制度中最底層。這些女性手拿智能手機,冒著危險報道各類敏感的社會問題,直面威權與壓迫。新聞已死?沒有前途?看完此片,你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19
歇斯底里
Hysterical,2021
導演:Andrea Blaugrund Nevins
豆瓣:8.7
從《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到《歇斯底里》,人們看到了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女性拿起麥克風,她們辛辣地調侃、吐槽、憤怒、自嘲,反抗汙名、言說苦痛,帶著一股奇妙的張力,講訴著女性之間心照不宣的共通經驗,在嬉笑怒罵中改變了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
20
無名姐妹
The Janes,2022
導演:Tia Lessin、Emma Pildes
豆瓣:8.7
上世紀70年代,一群自稱為“簡”(Jane)的女性為芝加哥地區1.1萬名孕婦提供了安全但“非法”的地下墮胎服務。面對黑手黨、教會和警察的騷擾,她們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善意。在反墮胎勢力反撲的今天,這群無名姐妹的大膽行動仍蕩氣迴腸。
以上20部影片講述了不同行業、地區和階層的女性故事,無論是個體還是群像,無不展現出一種勇氣與韌性。儘管正在熱映的《芭比》被批評為“直白淺顯、口號式的”。但正因如此,它可以觸及不同文化、身份、教育背景的觀眾,並令其以此為起點,深入瞭解更多元化的女性題材電影。
你對以上哪部電影最感興趣?
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