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是常見的礦物類中藥,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同時也是清解氣分實熱的要藥。但近代以來,很多醫者誤認為其性大寒而不太敢使用。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華先生曾“詳考其性,親嘗其味”,以善用石膏而聞名遐邇,人稱“孔石膏”。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孔伯華先生的用石膏經驗。
石膏是清涼退熱、解肌透表之專藥,一般皆謂其味辛涼,實則石膏之味是鹹而兼澀;一般皆認為其性大寒,實則石膏之性是涼而微寒。凡內傷外感,病確屬熱,投無不宜。
奈何今之醫者不究其藥性,誤信為大寒而不敢用。嘗因醫家如此,故病家見方中用石膏,亦畏之如虎。如此謬誤流傳,習而不察之弊,乃餘所大惑而不能解者也。直如摒玉液而棄金丹,致令病人不起,良可慨也。
嘗詳考其性,親嘗其味。《神農本草經》謂其性微寒,且宜於產乳,主治口乾舌焦不能息,是真識石膏者;《金匱要略》《傷寒論》用石膏凡十一方,乃從而廣之,是真識石膏者。
按張仲景之用石膏,是從煩躁、渴、喘、嘔吐四處著眼以為法。如小青龍湯證,心下有水氣、肺脹、咳而上氣、脈浮、煩躁而喘,即加用石膏;大青龍湯之用石膏,亦是在於有煩躁;白虎加人參湯之用石膏,是在於大煩渴不解,舌上乾燥而煩;竹皮大丸證之用石膏,是在於中虛煩亂。以上是據有煩躁而應用石膏之法。蓋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其暴勝之陽或聚於胃,或犯於心,煩躁乃生,石膏能化暴勝之陽,能解在胃之聚,故煩躁得治。
白虎加人參湯症曰大渴,曰大煩渴不解,日渴欲飲水,白虎湯證雖未明言渴而言裡有熱,渴亦在其中矣。以上是據有渴證而應用石膏之法。蓋溫熱之邪化火傷津,津液不能上潮則口渴,石膏能瀉火潤燥,故渴得治。
越婢加半夏湯之治其人喘、肺脹,使半夏與石膏為伍,以奏破飲鎮墜之效;小青龍湯加石膏以治煩躁而喘;木防己湯用石膏在於其人喘滿;麻杏石甘湯用石膏在於汗出而喘。以上是據有喘證而應用石膏者。蓋此四證之喘,皆為熱在於中,氣則被迫於上,用石膏化其在中之熱,氣自得下而喘自治矣。
竹葉石膏湯證之慾吐,竹皮大丸證之嘔逆,以上是據嘔吐而應用石膏之法。蓋此二證之嘔吐,是因熱致虛,因虛氣逆所致,用石膏熱解氣自平,嘔逆亦遂自止也。遵仲景法,投無不效。
石膏一藥,遇熱證即放膽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絕無僨事之虞。若用之鮮少,則難奏其功,俗流煅用則多流弊。
近人張錫純之石膏解所云良非虛語,日人吉益東洞之石膏辨誤誠屬箴言。餘宗先聖之大法,參後賢之精議,據臨證之所驗,請石膏之療能: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狂、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孔透出;其性之涼並不寒於其他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治傷寒之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並能緩脾益氣,邪熱去,脾得緩而元氣回;催通乳汁,陽燥潤、乳道滋而湧泉出;又能用於外科,治療瘍之潰爛化腐生肌;用於口腔而治口舌糜爛;胃熱肺熱之發斑發疹更屬要藥;其他卓效難以盡述,惟氣血虛證在所當禁。
《四大名醫之孔伯華醫集全編》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孔伯華先生是我國近代一位傑出的、具有民族氣節的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家,乃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以“傷寒溫病融會貫通,河間易水兼收幷蓄”為其突出的學術特色。2021年“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正式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本書是孔伯華先生的學術精要珍存版,收錄了先生生前親自撰寫的“醫論選粹”及弟子整理的“醫案存真”。本書對孔伯華先生的中醫學術思想和臨證體系進行精心編纂,彙集了他畢生的臨證經驗所得,涉及內外婦兒各科,內容切於臨床實用。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