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通不過了。
如果在太空中有臺智能手機,那又會怎樣?
“5,4,3,2,1,點火……”今天中午12點03分,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臨平企業“地衛二”研製的中國首顆以人工智能(AI)載荷為核心、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的人工智能衛星“地衛智能應急一號”(簡稱WJ-1A)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
發射現場小視頻:
“地衛智能應急一號”,這是怎樣一顆衛星?
“用形象的比喻,相當於我們在太空安了臺智能手機。”地衛二首席人工智能專家康亞舒說,“我們將人工智能(AI)移植到了衛星上,組成了一個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上的‘智能’衛星,而是真的可以跑得動大模型的一個太空智能體。可以說它是一顆有著聰明智慧大腦的衛星。”
這顆衛星有多智慧?
“大家都知道ChatGPT,它顛覆了AI的認知,而這顆衛星掛載的名為“弦”(“String” Edge AI Platform)的智能載荷處理單元(簡稱“弦平臺”),就像一個太空GPT,讓‘天空地腦一體化’成為現實,讓太空觸手可及。”康亞舒說。
如果用智能手機來做比喻,“弦平臺”相當於手機的芯片。它不僅具備智能計算能力,還具備了智能手機無法比擬的空間環境適應性和多級容錯機制,能夠在空間極端惡劣環境下保證穩定運行,並具備強大的災備能力,確保任務目標萬無一失。
而搭載了全色相機、近紅外相機、VR全景相機等載荷,就像手機前後攝像鏡頭,不僅能夠清晰地抓拍地球的每一刻,還能夠通過VR全景相機美美地“自拍”,結合大容量存儲單元和大算力處理單元,提供“天上地下一起算”的星雲算力組網支撐,相當於手機中的APP軟件程序,能實現星上的實時觀測、實時處理和太空智能。這也是它與其他衛星相比的過“星”之處。
有了這顆衛星,可以用來完成非常具體的任務:比如可以讓它找出中國所有的山峰,並使用算法清點數量或計算一片區域的綠化程度;可以讓多種智能應用程序得以在航天器上運行和驗證,包括森林減災、水質監測、土壤墒情、非農非糧、森林火點、病蟲害監測、城市兩違等多種場景;甚至在無聊的時候,可以讓它拍一張好看的夜景照片,它就會按照它覺得好看的構圖進行拍攝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安裝在“弦平臺”上的具有超強算力的智能處理器,具備敏捷清晰的思維,相較於當下在軌的衛星智能化水平提升數十倍。並且它還可以以像手機系統和應用軟件一樣不斷升級,算力將隨著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操作系統,算法,應用)的更新迭代不斷攀升。在今年年底,它有望超每秒百萬億次運算。
“讓這個大腦靈活地轉起來,讓它變得更懂地球,更懂人類所需要的行業應用,讓更多各個行業用戶來教它。”
據瞭解,造價接近3000萬元的“地衛智能應急一號”衛星入軌後,將首次在軌開展星載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驗證試驗,評估多方算法及模型的在軌應用效能。在軌期間,由蘇州天巡空間技術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學等多家聯合研製單位共同在應急減災、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領域進行推廣應用。
用商用衛星共同去探索太空!最後安利一下位於臨平新城中國(杭州)算力小鎮的這家企業“地衛二”,一家融合人工智能與航天技術的新一代航天企業,從事衛星及飛行器研製以及AI算力應用的公司,光聽聽名字就很有意思。
“月亮是‘地衛一’,是守護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我們希望成為守護地球的‘地衛二’,這也是公司名字的來由。”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王夏琴 周濤
通訊員 陳軍睿 費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