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寒氣在哪,病就在哪!胃寒胃痛、肺寒咳嗽、腎寒……一事散一寒,快看你該怎麼做

三伏寒氣在哪,病就在哪!胃寒胃痛、肺寒咳嗽、腎寒......一事散一寒,快看你該怎麼做


眾所周知,三伏天暑溼當道,人體為其所困,很容易招來大病小痛。

但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寒氣在伏天也是無孔不入的,它經常在不經意間侵入人體,給身體帶來諸多麻煩。

可能很多人會不解:為什麼三伏天會有寒氣?繼續看你就懂了~

三伏天的寒氣從何而來?

首先,三伏天陽氣生髮,人體的陽氣盛於外,體內本就相對虛寒,這是內因。

其次,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會給身體招來寒氣,是為外因,譬如——

  • 天熱時人體毛孔較為疏鬆,如果經常吹空調、風扇,寒邪、風邪很容易侵入人體;


  • 人體活動時,渾身大汗、毛孔舒張,如果驟然從熱浪滾滾的室外走進低溫的空調房,冷風一吹,寒邪、風邪也會趁虛而入;

  • 經常食用性寒涼的食物,如生冷蔬果、冷食冷飲、清熱涼茶等,“寒從口入”,脾胃也難免日漸虛寒;

  • 時不時洗個冷水澡、動不動就用涼水衝腳降溫,寒氣可隨水溼入侵人體;

  • 入夜後寒氣較盛,人體陽氣漸衰,如果睡覺時還吹著冷氣、睡竹涼蓆、坦腹露臍,身體會直接感受寒邪;
  • 光腳在冰涼的地板上踩來踩去,容易“寒從腳起”“寒從腳下生”。
有道是,“十病九寒”。以上情況任意中招一兩個,都會讓體內的寒氣越來越重,身體大小毛病越來越多;若多疊加幾個,就此埋下病根也未可知。

而且更麻煩的是,寒氣在人體內,可侵犯多個部位,遍及臟腑、經絡、肌肉、關節等。

不誇張地說,寒氣在哪,病就在哪!


身體這些部位受寒,讓你生病短命

頭部受寒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百脈之宗”。也就是說,人體的陽經均在頭面部交接匯聚,氣血也皆上聚於頭部。
而寒性凝滯,主收引,如果頭部受寒,筋絡痺阻,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陽氣無法上達頭部,就容易出現頭暈、頭痛、嘔吐、感冒等不適。


面部受寒

前面有提到,人體的陽經均在頭面部交接匯聚。因此,除了頭部,面部對寒邪也相當敏感。

特別是當人體過於勞累、休息不夠時,會正氣不足,此時若面部吹風受涼,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襲面部筋絡,影響氣血正常運行,面部組織得不到濡養,可能會出現面癱。


一旦面癱,不但會讓你變醜,還會讓你吃飯時無法正常咀嚼、吞嚥,喝水時嘴巴會漏水,有的還會出現味覺減退、聽覺障礙、耳後疼痛、流眼淚等問題。

肩頸受寒

肩頸部一旦外感風寒,寒氣凝滯於此處,便會阻礙經絡氣血通達,導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具體表現為肩頸疼痛、後脖肌肉僵痛、落枕等。

肺受寒

中醫認為,寒邪傷肺,容易使人出現寒咳,體質較弱的老人及孩子尤其容易中招。


寒咳常表現為:咯稀白痰、容易咳出、口淡苔白,同時伴有鼻塞、流清涕、打噴嚏等症狀。

腰腹受寒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腹部陽氣少,更易受寒邪侵襲。

同時,人體許多臟腑就在腹部,一旦受寒,會導致諸多問題。

例如,對女性來說,腹部受寒,氣血運行受阻,經脈不通,不通則痛,以致痛經、月經不調。


又如,被中醫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也在腹部,此處受寒,全身會跟著遭殃,具體如下↓

脾胃受寒

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降濁。

也就是說,胃像一口鍋,負責接納和“煮熟”食物,再把未熟的食糜、沒用的濁氣送往腸道。因此,胃要暖暖的,才夠“火力”。

如果它被寒邪中傷,無法腐熟水谷、無力降濁,就會出現消化不良、泛吐清水或酸水等症。


除此之外,陰寒凝滯胃腑,還可能導致胃脘冷痛、口淡噁心、大便軟爛等症狀,中醫稱之為“胃寒證”。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臟腑理論認為,胃和脾相表裡,而脾主運化,有運化水谷精微之效。

一旦脾胃受寒,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不僅會出現胃寒證,還會導致水溼內停,排不出去,進而出現頭身困重、精神疲乏、胸悶欲吐、脘腹脹滿、四肢酸楚畏寒、大便稀溏等脾胃虛寒的症狀。


腰背受寒

如果腰背部被寒邪刺激,不但容易引起腰痠背痛,還會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誘發各種不適。

其中尤需注意的是,腰為腎之府,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

若是腎受寒,可致腎陽虛,進而出現腰膝痠軟、面色虛白、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小便清長、性慾減退、大便稀薄等症狀,多見於中老年人。


關節、骨骼受寒

人體關節、骨骼受寒,寒又容易與溼勾結,如此一來,可招來許多與寒溼相關的疾病,如“老寒腿”、頸椎病、類風溼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已經清楚寒氣的“威力”了吧!所以,即便是在炎熱的三伏天,大家也要注意防寒、排寒。

至於怎麼做,其實改掉前文提到的會招來寒氣的習慣,你就成功一大半了。

不過,以防“三伏不排寒,秋冬疾病纏”,小編再分享一些防寒、排寒方法吧~


三伏天防寒、排寒,試試這3秒招

1、吃溫性食物


《黃帝內經》提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適當吃一些溫熱之物,比如生薑、伏羊、龍眼等,可以退寒邪、排寒溼。



2、避外寒


  • 避免長時間坐在空調風口位、風扇直吹處,以防冷風直吹;

  • 常居空調房時,可在肩部、肚子、膝蓋等處蓋個小毯子,尤其是關節病、頸腰椎疾病患者更要這麼做。


3、扶正氣、固陽驅寒

  • 平時保持規律運動,保證充足睡眠,可提升人體正氣,將陽氣留注全身,以抵禦寒邪;

  • 早上9~10點或下午16~17點,背對太陽而曬,讓背部督脈承受陽光,固陽效果最好;

  • 睡前泡腳並按摩足底,能溫腎助陽,祛寒邪。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每句話的謎底都是一個字

你能猜對幾個?

比如,第一個謎底是“特”

編輯:初醬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