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zhihu.com/question/54826697/answer/688798708
史書無閒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可惜大部分人,讀不出來…
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無非就是孫權勸呂蒙要學習,呂蒙果然聽話學習了,讓魯肅刮目相看。
你再仔細一想,不對勁啊,呂蒙可不傻,十五六歲就說過:
打仗不會用腦子的早戰死沙場了,他會不學無術不思進取?
回顧呂蒙生平,他從大頭兵做起,第一次靠山沒了,第二次站錯隊伍,居然做了封疆大臣,封了侯。
所以,多半是呂蒙怕表露的太過於精幹,讓孫權猜忌,所以才裝傻充愣,還說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讓主公別多想?
如果領導對你很滿意,突然又讓你學什麼新東西,那就是在明示你:我要準備給你加擔子,升你的職了!
史書記載,孫權當政期間,呂蒙漸受重用,從別部司馬,做到中郎將,再到廬江太守,再到南郡太守,至封侯。
當呂蒙脫下了偽裝的時候,連魯肅驚訝到了,原來呂蒙這麼厲害?
世上哪有什麼速成班,不過是魯肅以前也被呂蒙騙了而已。
既然這篇出自帝王教科書《資治通鑑》,那麼讓我再以權術的角度來解讀吧。
他在吳國位極人臣,是孫策臨終的“託孤大臣”,託到什麼程度:
這與後來劉備託孤諸葛亮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同一個意思。
但是這位張昭,卻沒有諸葛亮那般良好的政治風骨,也沒擺正自己的位置。
史書記載,他耿言直諫,常常指責孫權,說穿了就是跋扈,沒把皇帝放眼裡。
甚至有次孫權準備和朋友去KTV唱歌,都被張昭趕來一頓臭罵。
因為文中這段小故事,發生在剛打完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曹操之後,
怎麼打壓,當然是提拔嫡系人馬,把張昭的人頂下去咯,
他是在暗示呂蒙,如今我們大勝而歸,打了他張昭的臉,你我都不用裝傻充愣,裝孫子了。
“今後後江東就是我孫權說了算,你們跟我是跟對了人。”
當時魯肅的軍職可比呂蒙高,政治嗅覺比呂蒙敏銳多了。
這簡短的一段課文,隱晦地描述了孫權的赤壁計劃成功之後,在政治利益上的收割。
那麼,江東還有誰想換,又有能力換皇帝?——還記得張昭手裡的遺詔嗎?
搞清楚這些,就明白了:為什麼孫權要冒險打赤壁之戰掙這份軍功?
他要準備多久,做多少工作,才能保證這些棋子都按他的套路去走?
換做是我,就算把三國志提前給我看了,我都不敢接這活。
他知道張昭的囂張,也見識了孫權的手腕,這兩人都不是好惹的大人物。
赤壁之戰大勝,政治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孫權來找他談話,這是什麼?是試探!
如果高層變動之際,領導找你談話,那就是你表忠心的時候。
呂蒙當然聽得出是升職加薪的意思,也聽出了試探他的意味!
他只能推辭,表示他知道自己成分不乾淨,沒什麼指望,往後也不想跟張昭混了。
如果領導在教導你的時候,拿自己做例子,那就是沒把你當外人了。
既然如此,魯肅作為孫權根正苗紅的嫡系,當然明白主公的意思咯,於是對呂蒙一番恭維示好。
如果上級領導去看望慰問你的家人,那就是把你當小兄弟了,以後大家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這是魯肅以老員工姿態主動接納新同事之舉,從此兩人搭上了班子。
不過,也沒那麼簡單,也可以說魯肅是以組織名義去他家考察的。
讓呂蒙感恩戴德之餘,也心存畏懼,自己家庭情況上面都瞭如指掌,還敢有異心?
歷史上皇帝封賞提拔官員,都會派人去家裡宣旨,家庭成員必須全部到場跪謝,這其實就是一種委婉的考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