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管全身陽氣的9大穴位

總管全身陽氣的9大穴位

經絡系統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連接人體表裡內外,溝通上下,臟腑肢節無不由它進行調控。人體中有8條特殊的經脈,稱為“奇經八脈”,督脈就為其中之一,它總督全身之陽氣,所以又叫“陽脈之海”,下面和大家一起學習其上的9大穴位。

溫馨提示:本月粉絲福利日活動獲獎名單已經出爐,別忘了來文末查看獲獎信息哦!

此經(督脈)不取井、滎、輸、經、合各穴,脈起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為都綱,故曰海焉。

共二十八穴。

穴名:長強

別名:厥骨、氣之陰郄、窮骨、尾閭、骶骨、尾骨、龜尾、尾蛆骨、陰郄、龍虎、河車路。

出入交會:足少陰、少陽之會,督脈絡別走任脈。

針深及灸數:《銅人》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為度,日灸三十壯,止二百壯;《甲乙》針二分;《明堂》灸五壯。

呼吸:留七呼。

部位及取法:脊骶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

主治:腸風下血,久痔,瘻,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洩,五淋,疳蝕下部,小兒囟陷,驚癇瘛瘲,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

穴名:腰俞

別名:背解、髓孔、腰柱、腰戶。

針深及灸數:《銅人》針八分,灸七壯至七七壯;《明堂》灸三壯;《甲乙》針二分。

部位及取法: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俯臥取之。

主治:腰脊胯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痺不仁,傷寒四肢熱已,婦人月水閉,溺赤。

來源:《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
穴名:陽關

別名:脊陽關。

針深及灸數:《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部位及取法:十六椎下,坐而取之,或俯臥取之。

主治:膝外不可屈伸,風痺不仁,筋不行。

穴名:大椎

別名:百勞、上杼。

出入交會: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針深及灸數:《銅人》針五分,灸以年為壯。

呼吸:留三呼,瀉五吸。

部位及取法:一椎上陷者宛宛中,與肩平,先俯首取得穴,正坐刺之。

主治:肺脹脅滿,嘔逆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瘧,氣注背膊,拘急,頸項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穴名:風府

別名:舌本、鬼穴、惺惺、曹溪、鬼林。

出入交會: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針深及灸數:《銅人》針三分,禁灸;《明堂》針四分;《素注》針四分。不宜深刺。

呼吸:留三呼。

部位及取法: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微仰頭取之。

主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偏風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黃疸。灸之使人失音。

穴名:上星

別名:神堂、明堂、思堂、鬼堂。

針深及灸數:《素注》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灸七壯。臥針沿皮刺。

呼吸:留六呼。

部位及取法: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正坐取之。

主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氣上,令人目不明。此穴宜以細三稜針刺出其血,洩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穴名:素髎

別名:面正、面王、準頭、鼻準。

針深及灸數:《素注》針三分;《外臺》不宜灸,針一分;《聚英》刺一分,禁灸。

部位及取法:鼻柱上端準頭。正坐或仰臥取之。

主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出瘡,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噼,鼽衄。

穴名:水溝

別名:人中、鬼宮、鬼客廳、鬼市、鼻人中。

出入交會: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針深及灸數:《素注》針三分,灸三壯;《銅人》針四分,日灸三壯;《明堂》日灸三壯;《下經》灸五壯;《圖翼》灸三壯至七牡,炷小如麥,灸不及針。

呼吸:《銅人》留五呼;《素注》留六呼。

部位及取法: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正坐或仰臥取之。

主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噤,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喘息,目不可視,黃疸,瘟疫,通身黃,口喎噼,灸不及針,艾炷如雀糞大,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則愈。常用指切按此穴,急救昏厥症。

穴名:齦交

別名:齦縫,筋中(齒根肉)。

出入交會:任、督、足陽明之會。

針深及灸數:《銅人》針三分,灸三壯,又針一分。

部位及取法:唇口內齒上齦縫中,用手指撥開上口唇取之。

主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頰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汗,牙疳腫痛,目眥赤,癢痛,生白翳,面赤,心煩,黃疸,寒暑瘟疫,小兒面瘡,癬不除,點烙亦佳。

臨證脈診指導

 

《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為近代山西名醫趙緝庵先生遺著,後由趙玉青教授等人整理彙編。先生學術思想繼承《內經》《難經》《甲乙經》《金匱要略》等經典醫學傳統理論,將針刺與按摩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匯通,在書中詳闡針刺補瀉之理,更繪製針灸經絡腧穴彩色圖及按摩手法圖,即使是初學者也能一目瞭然。全書共分為四卷,第一卷“經穴圖表”為十四經脈的經文描述與各穴位的主治病症、刺灸法;第二卷“針灸要訣”為常用的針刺艾灸手法,以及出現異常情況時的處理方法;第三卷“按摩十法”為常用的按摩手法,詳述補瀉,並配以形象具體的插圖;第四卷“針灸驗按”為先生臨證療疾的真實記錄,體現了其深厚的學識與鎮定果斷的品格。


  
《經典針灸歌賦全集》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從大量古代醫籍中輯錄了實用、常用的針灸歌訣、歌賦,分為經脈篇、腧穴篇、刺灸篇、診療篇和流注八法篇分類介紹,並加以註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