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胃一直不好,泛酸燒心已經快有十年之久了,而且還會返食,飯後經常像牛反芻那樣把食物返出來,十分影響生活。一開始,老李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只是發現有食管炎,醫生開了一些藥,但老李總是時吃時不吃。
今年2月份,老李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又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結果發現炎症已經轉為D度(重度)食管炎,且從普通的慢性食管炎轉為癌前病變狀態,離食管癌非常近!
本是小小炎症,結果卻拖成了癌前病變,甚至有變成癌的風險,這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炎症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難道都會發展成癌症嗎?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遭遇炎症,但是很少有人追根究底,炎症其實不是一種疾病。
炎症,指的是人體遭遇某種刺激或損傷,為了進行防禦進行免疫反應時的病理過程,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由於炎症的發病因素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臨床上將其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其中急性炎症往往有腫、熱、紅、痛等典型症狀,還可能引起白細胞增多等全身反應;而慢性炎症缺乏典型症狀,易反反覆覆,對患者的影響更持久。
炎症的影響因素眾多,比如: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因子;外傷、高低溫度、放射性和紫外線等物理因子;強鹼、強酸、甲醛等化學因子;生物製劑和藥物等。此外,菸酒、肥胖、精製穀物、高糖、反式脂肪、紅肉、熬夜、不良情緒等也是“加強”炎症的風險因素。
炎症雖然看起來症狀輕微,似乎對健康影響不大,但是慢性炎症卻一直是醫學界公認的癌症風險因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曾在報告中指出:病毒和細菌感染導致了全世界六分之一的癌症。而這些感染,多數就是我們俗稱的“發炎”。
慢性炎症會損傷細胞,而修復再生則需要細胞增殖,而細胞增殖又要以細胞分裂為前提。在這個反反覆覆的過程中,細胞分裂越多,DNA複製出錯的幾率就越大,癌細胞的產生幾率也被增加。異變的癌細胞會抑制免疫清除功能,若微小癌細胞日積月累集結成團,就會形成惡性腫瘤。
腸炎並不是百分百會發展為癌症,但結直腸黏膜慢性炎症的癌變風險較大。
研究發現,結直腸黏膜慢性炎症,有可能造成黏膜隆起病變,醫學上叫做結直腸息肉、腺瘤,在致癌因子或其它刺激下,可能發展為癌症。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常見的癌前病變,若伴隨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癌變幾率會更高。
目前沒有直接藥物可以預防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但是,通過及時切除高危的癌前病變、及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定期複查胃鏡等手段,可以起到預防胃癌發生的作用。
我國乙肝病毒感染者約8600萬人,丙肝感染者約1000萬人,每年近33萬人死於乙肝或丙肝感染導致的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預防病毒性肝炎,最好在適合年齡接種肝炎疫苗。若確診肝炎,就要積極治療,控制攜載量。生活中注意飲食和防控,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要積極治療。
衣原體、淋球菌等引起的宮頸炎沒有癌症風險,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宮頸炎,如果不加以治療,有可能在8-10年內發生癌變。預防宮頸炎要注意HPV防控,平時注意衛生,性生活也要警惕,高危人群定期篩查。
醫學調查發現,胰腺癌患者中有胰腺炎病史的佔80%。慢性鈣化性胰腺炎、家族性胰腺炎等慢性胰腺炎要格外警惕。
想要預防胰腺炎,就要注意避免暴飲暴食和菸酒,同時注意飲食,合理用餐。
同時這種缺失也將影響子代造血幹細胞的能力,由此可見,青、中年時期,即便是偶爾發炎,其損害也可能伴隨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讓短時程細胞功能得到恢復,從而將損傷控制在最小範圍。當然,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儘量降低炎症風險。
總結:炎症看起來微不足道,似乎不足以影響健康狀況,但是一旦從急性炎症,拖成慢性炎症,就有可能增加癌症風險,這種隱藏的危險往往是最致命的。希望大家都可以重視炎症,如果發現要積極治療,尤其是和癌症相關的慢性炎症,一定要全面檢查,排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