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百病生,教你4個方法把脾胃調回來,在家就能做!


談到中醫健康,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現在似乎沒有人是不脾虛的。而調理脾胃,又是很難的一件事。

本期,我們邀請固生堂的洪新醫師,分享一下他調理脾胃的一些經驗和知識。


脾的功能
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的概念有所不同。脾位於中焦,與胃相表裡。
《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素問·六節藏象論》雲: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由此可見,中醫的“脾”並不僅是現在醫學中解剖部位的脾臟,而且包含由相關臟器功能共同參與人體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利用、代謝、排洩等功能的總稱。

脾的主要職責是運化水谷、水液、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要吸收利用轉化為氣血,供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
2、消化吸收後產生的廢物垃圾要正常排出體外。


脾虛的具體表現
現代人的飲食太豐富了,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加上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等,對脾胃必定形成一定的負擔,形成長期脾虛的狀態。而又因每個人先天稟賦、飲食習慣、性格情緒、生活環境不同,又表現出各不相同的證型。

洪新醫師認為,雖然脾病眾多證型,如: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寒溼困脾證、脾不統血證等,但根據其實際門診中所碰到的病案來看,他認為最多見的還屬“脾虛引起的氣血不足證”、“脾虛引起的脾虛痰溼證”或者二者相兼有的情況。

【一】脾虛氣血不足的臨床症狀表現:頭暈、氣短乏力、腹脹、食慾差、失眠、多夢、面色淡黃或萎黃、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女性月經量少、色淡或月經不規律等臨床表現。

【二】是脾虛痰溼重的臨床症狀表現:腹脹、食慾差、口乾口苦、口中黏膩、噁心欲嘔、大便稀黏、身重乏力、嗜睡、關節痠痛、皮膚瘙癢等臨床表現。


為何說“脾虛生百病”?
上述的這些病症就是人體中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代謝、排洩功能紊亂而出現的各種疾病,如由脾虛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糖尿病等疾病,這類疾病又會引發其他相關性疾病和併發症,如脾虛失常將容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再引發成血脂代謝異常,繼而引發成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腦梗死(中風)等疾病。

故而說——脾虛生百病!

因此,在這兩種脾虛證的治療上,脾虛氣血不足的,我們應該以健脾養血為原則進行治療,脾胃本身就是氣血生化之源,只有把脾的運化功能提高,才能讓“五穀精微”能夠濡養四肢百骸,從而讓氣血充盈,反過來又能改善脾虛而起的各種情況。
而第二種證型,主要與人的飲食、所處的環境氣候等有關,尤其是南方地區溫熱潮溼,這裡脾虛的患者多有夾溼和困溼的情況,這時候就應以健脾化溼治療脾虛痰溼。


脾虛的日常養生方法
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預防脾虛的具體方法有哪些呢?

1
養生茶
陳皮枸杞薏仁茶
組方:陳皮10g,枸杞10g,炒薏仁15g,沸水煮開10分鐘。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具備攻補兼施的作用。

【枸杞】滋補肝腎,養肝明目。

【薏仁】健脾利溼除痺,經炒制後去除了平涼之性,更顯香味,更具有健脾的作用。

2
居家艾灸法(簡易版)
用艾條點燃針對相應穴位進行灸(燻)法。
雙下肢「足三里穴」,灸時10分鐘;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關元穴」,灸時5分鐘;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氣海穴」,灸時5分鐘。

3
食療推薦
組方:黨參5g,枸杞5g,茯苓10g,紅棗3個,生薑2片,煲雞湯/排骨湯。

【黨參】補氣生血。

【紅棗】補血安神。

【茯苓】健脾利溼、寧心安神。

【生薑】溫裡散寒,調和脾胃。

4
適當運動
適當合理的運動也是增強脾胃機能的好方法,運動強度根據季節和自身條件選擇,因人而異。

溫馨提示:若症狀複雜者,可找相應的中醫師辨證調理。

醫案分享

患者謝某,40歲,頭暈乏力腹脹2周來診。患者因長期喝冷飲、食生冷食物、熬夜等,出現頭暈、乏力、氣短;腹脹、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加重、口乾口粘、口臭、放屁多、周身痠痛等症狀。舌質淡白,舌苔厚膩,脈弦滑。  

  

診斷:胃腸功能紊亂,脾虛痰溼中阻。   

治法:健脾化溼。  以茯苓、藿香、陳皮、木香、厚朴等中藥以健脾化溼,以炒白朮、黨參、黃芪等健脾益氣。

7天后複診,患者頭暈、乏力、氣短、腹脹、口乾、口粘口臭、多屁等症狀明顯改善。其時患者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略弦滑,脾虛痰溼中阻症狀相比出診時大有改善,所以複診時在前藥方的基礎上略加養血的藥。後患者隨訪中反饋上述不適基本改善

醫案解析:
患者因飲食不合理,作息不規律損傷脾胃,脾虛運化失常。飲食入胃後,各種營養物質難以吸收利用,造成氣血不足,故出現頭暈、乏力、氣短。而代謝後的垃圾廢物又難以排出體外,故體內痰多溼重、口粘口臭等。出現以上這些症狀的病機在於脾虛,脾虛運化失常。頭7付中藥健脾化溼為主,服藥後痰溼已去大半以上,略有氣血不足;故後7付中藥又加入熟地、當歸、枸杞補血以善後,共起健脾化溼補血之效。

想了解更多脾胃健康的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群交流


醫生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碩士學歷,中西醫結合主治醫師,執業中藥師,執業西藥師。本科就讀河南中醫學院,期間跟師中醫大師王國斌教授、國家級名老中醫門成福教授學習消化科、婦科相關疾病的臨床經驗;碩士畢業於南方醫科大學,師從全國名老中醫陳寶田教授,繼承其臨床50年治各種疑難雜症的寶貴經驗。對中、西醫學融會貫通,善於中西結合、針藥並施,對內科、皮膚科、婦科、兒科、男科各種疾病的治療,臨床經驗豐富。
擅長
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發熱,肺炎,調治陽康後遺症(如:頭痛、胸悶、乏力等) 
內科:咽炎、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腸炎、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肝炎;失眠、頭暈、頭痛、癲癇、焦慮抑鬱症、頸肩疼痛、腰椎增生、風溼疼痛、面癱、三叉神經痛;慢性心衰、高血壓、擴張性心肌病、肥胖症、各種結石等疾病。 
皮膚科:溼疹、蕁麻疹、難治性痤瘡、銀屑病、黃褐斑、各種皮膚瘙癢等疾病。 
婦科:月經不調、乳腺結節腫塊、乳腺增生、黃褐斑、各種婦科炎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疾病。 
兒科:感冒、發燒、咳嗽、腹瀉、口足病、消瘦等疾病。 
男科:性功能減退、陽痿、早洩、前列腺炎、各種性病、精子異常等疾病。

出診時間
每週三、週六   固生堂廣州天河北分院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

關注固生堂中醫,可獲取更多

分享
收藏
點贊
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