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暑期檔,離不開 《芭比》,也離不開 “芭比” 背後那個閃亮的名字:導演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她不僅在成功在全球掀起了一場 “粉色風暴”,還成為首位踏進 10 億美元票房俱樂部的女導演。
從籍籍無名的年輕演員、編劇,到世界頂級女導演,她讓芭比成為可能。
Greta Gerwig
這個夏天,關於 《芭比》,我們已經跟大家聊了不少(點擊下圖可複習↓)。
今天,想再跟大家聊一聊電影的幕後故事。
根據 Variety 的最新消息,截至 8 月 17 日,《芭比》 全球票房已經達到 12.14 億美元,超過人民幣 80 億元人民幣。這讓導演 Greta Gerwig 成為全球首位票房突破 10 億美金大關的女性導演。粉絲們親切的稱她為 “葛導”。
葛導 Greta Gerwig 在拍攝現場
《芭比》 還創下了華納兄弟北美最高票房紀錄。由於票房一路飄紅,Margot Robbie 作為 《芭比》 大電影的製片人及主演,也將獲得將近 5000 萬美元的片酬+票房分紅!是史上第二高的片酬+票房分紅紀錄,僅次於 Sandra Bullock 在 《地心引力》 獲得的 7000 萬美元!祝賀!
剛剛過去的 8 月 4 日,是葛導 40 歲生日。《芭比》 是她獨立執導的第三部長片。第一部是 《伯德小姐》(2017),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第二部是 《小婦人》(2019),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觀眾給這三部電影都打出了極高的分數,相信這部 《芭比》 也一定會滿載而歸。
《芭比》 中,葛導從 “芭比娃娃” 的角度揭開了女性在當下社會的現狀,諷刺了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對女性的冒犯和打壓;她也讚美女性的不完美——難看的橘皮,自然衰老,不夠瘦,都是很美的;讚美女性間的友誼,當她們在面對冒犯時,如何團結起來互相扶持,彼此幫助。
其實去年《芭比》選角及造型曝光,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部無腦的快餐式電影。
但格蕾塔的名字,讓大家在吐槽中語帶保留,因為這位年輕的導演及編劇,曾交出過數部足以證明自己的優秀作品:《弗蘭西絲·哈》、《伯德小姐》、《小婦人》……
從獨立電影到主流大熒幕,沒有背景、非科班出身的格蕾塔,儼然已經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導演,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義電影締造者。
而在鏡頭之外,格蕾塔本人的經歷和故事,也很值得一聊。
01
“出走”薩克拉門託的追夢女孩
Sacramento Girl
1983 年,格蕾塔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託。那是加州中部一個乾燥而炎熱的地方,滋生了格蕾塔自由蓬勃的靈魂。
五歲時,格蕾塔愛上了戲劇,總是請求父母帶她去看百老匯演出。高中期間,也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戲劇表演。
高中畢業後,她考入紐約伯納德學院。就像 《伯德小姐》 裡的故事一樣,離開家鄉,去紐約追尋自己的電影夢。
但格蕾塔在大學裡讀的並不是戲劇相關專業,申請藝術類碩士也失敗了,加上當時主流是敘事宏大的英雄主義電影,一個初出茅廬的女性,沒有背景,沒有名氣,想要投身主流電影圈,難度可想而知。
好在,她接觸到了 “呢喃核電影”。
這是一種 “後911” 的電影現象:911 事件後,當時上高中或大學的年輕人面臨畢業,開始摸索如何以超低預算進行創作。而這種仿若喃喃碎語般的影像,只需一部便宜的錄影機、即興創作的劇本就能完成,演員也大多是非專業人士。
格蕾塔不但出演了 “呢喃核電影” 的許多代表作品——《開懷大笑》(LOL,2006年)、《愛的階梯》(Hannah Takes the Stairs,2007年)、《紙袋頭》(Baghead,2008年)等等,還親自參與編劇和創作。
其中那部 《愛的階梯》(也叫《漢娜上樓梯》),格蕾塔既是女主角,也是聯合編劇。與喬·斯萬博格合作執導的劇情電影 《夜晚和週末》(Nights and Weekends,2008年),格蕾塔同樣出演女主角,同時出任該片的製作人。
《愛的階梯》(Hannah Takes the Stairs,2007年)
《紙袋頭》(Baghead,2008年)
《夜晚和週末》(Nights and Weekends,2008)
就這樣,非科班出身的格蕾塔,在電影中學習電影,不斷嘗試創作電影的不同身份:演員、編劇、攝影、導演…
這段經歷以及 “呢喃核” 的拍攝、敘事方式,也影響到格蕾塔之後的創作。
無論是自編自演的 《弗蘭西絲·哈》,半自傳式的 《伯德小姐》,由她改編並執導的 《小婦人》,到最新的 《芭比》,她的創作始終圍繞年輕女性的成長問題。
但她從未遵循 “長大成人” 的主流表達,也非新浪潮電影那樣 “拒絕長大” 的反叛表述,而是以一種不審視、不評判的視角,輕盈的描繪出影片中或勇敢或受傷的女性角色,讓人不自覺對從不曾在男性視角電影中出現過的細微產生共鳴。
02
從女性視角,講述女性故事
Girl's Story
出演與編劇獨立電影,並沒有讓格蕾塔獲得太多資源和機會。在之後的幾年裡,她一面堅持創作,一面靠在其他影片中出演鑲邊配角維持生計。
最大牌的應該是出演伍迪·艾倫執導的 《愛在羅馬》(To Roma with Love,2012年),扮演被男友和閨蜜背叛的女朋友 “莎莉”。而直到後來出名,大家才發現,這個角色竟然是格蕾塔扮演的。
但也是在同一年,格蕾塔迎來了事業的轉機——出演並編劇 《弗蘭西絲·哈》(Frances Ha,2012年),併入圍第 71 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
這部電影的導演諾亞·鮑姆巴赫 (Noah Baumbach),也是格蕾塔的男友。在此之前,兩人已合作過 《格林伯格》(Greeberg,2010 年),格蕾塔精彩的表演給諾亞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 《弗蘭西絲·哈》,格蕾塔還負責編劇。
或許正因為是自己寫、自己演的劇本,看電影的時候,鵝娘總是不自覺將女主角和格蕾塔重疊起來,她們都稚拙而堅定,又帶著一點不合時宜。
影片中的 Frances 不是符合 “標準”“規則” 的角色,她會在成年人的聚會上說不合時宜的話,會在男友和閨蜜間果斷選擇後者,會拋下一切去巴黎…自始至終,她都沒有變得成熟或者 “懂事”,也沒有獲得世俗的成功,相反,她一直處於窘迫和奔波中。但她始終炙熱、樂觀、堅定,在平庸中閃爍著真摯的光芒 (喜歡的朋友,可以去騰訊視頻APP觀看哦)。
儘管後來成為格蕾塔男友的鮑姆巴赫執導和編劇過許多優秀的電影,但不得不承認,《弗蘭西絲·哈》 中有不少細膩、動人的表達,都是從女性視角才會覺察到的。
真正讓格蕾塔的才華被看到的,是 2017 年上映的《伯德小姐》。這是她自編自導的首部影片,講述了青春叛逆期的女兒與母親之間 “相愛相殺” 的故事。
題材並不新穎,但 《伯德小姐》 至今穩坐爛番茄評分最高電影的寶座,為什麼?
格蕾塔從來不想要說教或者批判,而是以沉著、平等的視角,淡化了未成年與成年、幼稚與沉穩之間的邊界,在女性的青春敘述中找到一種溫和而獨特的表達。
替代了主流市場必須要長大、必須要大和解的結局,也不需要靠上演 “拯救” 戲碼獲得關注,只是將女性青春期的悸動、迷茫、叛逆徐徐展開,已足夠打動有過同樣感受和經歷的女性了。
還有那些真實又動容的精彩臺詞。
相信不少女孩都經歷過,在最敏感脆弱的年紀,被母親要求過更懂事、更聽話、學習更好…母親當然是愛孩子的,但就像伯德小姐的回應:“(你當然愛我)但你喜歡我嗎?”“如果現在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伯德小姐》在第 90 屆奧斯卡上獲得了 5 項提名,雖然最終沒有獲得大獎,卻也讓大家看到:從女性視角出發,由女性團隊導演、編劇、出演的電影,可能獲得極大的成功。
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有人認為 《伯德小姐》 的多項提名、獲獎,是好萊塢為遮掩自己性別歧視的 “遮羞布”,就這樣否定了格蕾塔的才華。
格蕾塔頂住壓力,接下了 《小婦人》 的劇本。
這部由美國女作家 Louisa May Alcott 創作的著名小說,曾被多次搬上大熒幕,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講述了四姐妹在貧困中長大併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奮鬥的故事。
但直到格蕾塔的版本,主角之一的 “Joe 喬 (羅南飾演)” 才真正靠自己獲得了成功。
梅格成為一個有點虛榮但也不懼困苦的母親,連人設最不討喜的艾米也充滿現代女性意識,會為了尊嚴拒絕愛人的求婚。
格蕾塔手中的 《小婦人》 讓觀眾看到在那個時代,初具女權意識的女性艱難的抗爭,她們孤獨、掙扎,不得不抗拒婚姻來獲得獨立。
正如一條豆瓣熱評所說:“當女性不再通過抗拒愛情來證明獨立,這樣的社會才能算具備基本的公平。”
無所畏懼、雄心勃勃,少女時代的幸福,是她們作為女性試圖重新找回的東西。因為這就是我對這個世界的體驗——你總是試圖與年輕的自己同行。
”
鏡頭外的格蕾塔,親身踐行了這一點:在 2020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她導演/編劇的 《小婦人》 與他男友諾亞·鮑姆巴赫的 《婚姻故事》 都獲得了六項提名。
03
首位“十億票房俱樂部”女導演
billion box office club
可這樣一位有思想、有女性意識的導演,為什麼會選擇拍攝 “芭比” 呢?
正如 《芭比》 電影中所說,芭比的出現 “讓女孩憎恨自己的身體…讓女權運動倒退了 15 年”。
但不可否認,自芭比 1959 年誕生以來,一直是大家談到女性主義繞不開且被反覆討論的重要象徵。
她原本是一位睿智的母親——“芭比之母” Ruth Handler,為自己女兒製作的一款可以換裝、可以隨意切換職業身份的漂亮娃娃。
但它在男凝視角下,變成漂亮女孩 “拜金”“無腦” 的代名詞,甚至成為 “女權倒退” 的象徵(這本身就是一種刻板印象)。
而在格蕾塔的鏡頭下,完美的芭比娃娃也變得 “不完美” 了,會有口氣,雙足可以放平…而這些 “不完美”,都是因為它有了 “人性”。也就是說,人本就是不完美的。
《芭比》 中的眾多女性角色,都沒有覆上完美濾鏡。她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凝視和冒犯,也會被從現實世界帶回來的男權思想蠱惑,她們並非無可挑剔,也會悲傷和脆弱,但這樣才更加真實,不是嗎?
並且,跟格蕾塔以往的幾部女性主義作品一樣,芭比和來自現實世界的普通女性在遇到困難時,都沒有等待男性拯救。她們始終緊緊抓住的是同為女性的雙手,彼此協作,這才是真正的 “粉紅力量”。
芭比娃娃實際上是塑料的,她一成不變。如果你把她趕出去,她也不會崩潰。如果我能給這個角色一些人性,一些崩潰,那將是有意義的。
”
格蕾塔希望這部電影能夠顛覆大家對 “性別歧視” 的刻板印象。
就像華納美國發行總裁 Jeff Goldstein 說的:“除了格蕾塔,沒有人能將這位跨時代的偶像 (芭比) 和她的世界,以這樣一個有趣、感性和娛樂的故事展現出來…簡直讓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粉紅色。”
但在有趣、感性和娛樂之外,每個女孩都看到了女性的豐富與力量,以及每個人都該成為她自己。
電影外的格蕾塔,同樣是一個 “做自己” 的女性。
在 《芭比》 拍攝初期遭到華納質疑時,是她和擔任主演及製片人的 Margot Robbie 一起說服公司高層,告訴他們 “電影一定會大賣”。在票房大爆後,她卻拒絕了拍攝 《芭比2》 的合約,不願被資本綁架。
所以當 《芭比》 票房破 6 億、10 億、12 億…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導演,所有看過她電影、熱愛她作品的女性,都真心為她鼓掌,想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格蕾塔曾在採訪中說:“很多文學作品裡,女性會把自己想象成男主人公,帶入他們的生活,但很少有男性把自己代入女性角色。我希望這個現象可以改變。”
那麼,就祝願格蕾塔掀起的 “粉紅風暴” 再猛烈一點,讓越來越多女性可以在鏡頭背後擁有話語權!
Greta Gerwig for ELLE UK 2020 年 2 月刊
不要忘記給鵝娘點贊👍加 “星標🌟” 哦!你們不會讓鵝孃的努力付之東流的對不對!愛你們!
也歡迎加入鵝娘粉絲社群,每日不定時嘮嗑分享美好生活。
🌟🌟🌟
– END | 騰訊時尚 –
沒看過癮?本週熱門餵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