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關注最近這段時間的消費電子領域可能就已經發現,幾乎所有與AR、VR相關的廠商似乎都顯得有點“慌”。他們一方面在爭先恐後地發佈自家新品,無論是沒有量產的機型、還是僅僅處於開發者測試階段的東西,總之要先發布了再說。
但另一方面,最近亮相的這些VR、AR設備儘管一邊在搶著亮相,一邊卻又在產品宣傳上顯得格外的剋制。彷彿是生怕消費者(或媒體)搞清楚了具體參數,然後將其拿去與“競品”進行詳細對比一樣。
是的,這裡我們所說的競品,毫無疑問就是早已傳言滿天飛的蘋果混合現實頭顯了。2023年6月6日凌晨,隨著WWDC23的正式召開,我們也迎來了包括全新操作系統、新款mac產品線,以及剛剛提到的、蘋果首款混合現實頭顯“Vision Pro”的正式亮相。
當然,考慮到現在會點進我們這篇文章的朋友,絕大多數可能都已看過這些新品的相關內容了,所以我們三易生活今天並不會以這些作為主要內容,而是會更深入地聊聊在這些新品中所透露出的,“蘋果式”的產品思路。
-
首先,芯片、芯片、還是芯片!
與業內已有的其他AR/VR頭顯產品相比,Vision Pro在很多地方都明顯更為完善。但如果硬要說它“領先幅度”最大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它所使用的芯片方案了。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看出差異,我們在用高通驍龍XR2與Vision Pro配備的M2芯片進行了簡單對比。
可以看到,相比於源自驍龍865的驍龍XR2,“出身”PC處理器的M2擁有比前者大了10倍以上的二級緩存、兩倍多的內存帶寬、至少兩倍多的GPU算力,以及實在是不知道強了多少的“4超大核+4大核”、且主頻高得多的CPU設計。這也就意味著,它可以真正流暢地驅動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雙眼混合現實內容,而不像目前的許多同類了機型那樣,雖然屏幕參數看似很高,但實際上算力根本就不怎麼夠用。
這還沒完,蘋果方面還專為Vision Pro研發了一款被命名為R1的協處理器,並且它獨立於M2工作,專門用於實時處理全部的傳感器信息。正因如此,相比其他採用其他方案的廠商,蘋果就有“底氣”為Vision Pro一口氣堆上了12個攝像頭、5個距離傳感器(包括一個激光雷達),以及6個麥克風。
也正是靠著這顆芯片,Vision Pro不再需要傳統頭顯設備上與之搭配的、握在手裡的控制器,它可以完全通過眼球追蹤和手勢進行操控。換而言之,這就使得它具備了真正能夠帶出門使用,而不僅僅是充當一個“沙發觀影工具”的先決條件。
除了在頭顯裡塞進PC級別的自研芯片,蘋果方面今天還發布了用於高性能工作站的M2 Ultra。作為他們到目前為止性能最強的自研SoC,M2 Ultra提供了24顆CPU核心(16性能核+8能效核)、最多76個計算簇的GPU配置、同時還有最高192GB的統一內存,以及31TOPS以上的集成AI算力。
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將它與大家熟悉的,傳統x86架構的酷睿i9-13900KS進行了對比。考慮到13900KS的實際使用場景,我們甚至額外計算了它搭配DDR5-8200高頻內存時的帶寬性能。然而即便如此,可以看到蘋果的這款旗艦PC處理器在內存帶寬、GPU算力等方面,依然“吊打”了目前最強的i9,更不要說它還直接集成了能同時解碼22條8K視頻流、能驅動6個5K顯示器的媒體加速引擎。如此一來,也無怪乎蘋果方面會在WWDC23上宣佈,“Mac向Apple Silicon的過渡現已完成”。
-
更融合的操作系統,不僅體現在“互聯”
前兩年,當蘋果在iPad產品線上實現與mac的互聯,允許iPad充當mac的額外顯示器,並支持一套鍵鼠跨平臺控制兩個不同操作系統的設備時,當時也被外界認為是蘋果自家“系統融合”的一大步。
很顯然,隨著後續iPadOS 16、macOS 13的界面與功能更新,我們很快就看到了這種“融合”的更進一步體現。一些原本只存在於mac的專業生產力軟件開始陸續推出iPadOS適配版本,而原本只能運行在iPhone和iPad上的部分移動端APP,現在也早已可以直接安裝在mac上,甚至不需要任何“虛擬機”機就能完美適配運行。
從某種程度來說,或許正是有了前面系統在底層計算架構、互聯服務上打好的基礎,新的iOS 17、iPadOS 17、macOS 14以及watchOS 10這一次的改進點,更多地集中在了界面和細節的功能體驗上。
比如可以看到,iPadOS 17、macOS 14,以及watchOS 10這次都明顯加大了“小部件”在界面設計中的比重。特別是在watchOS 10裡,小部件的“智慧堆疊”設計幾乎完全就取自如今的iOS系統。而macOS 14裡的側邊小部件既有iOS、iPad OS的影子,但也更讓人“夢迴Windows Vista”。
不過比起這些,我們三易生活覺得更有意思的其實是iOS 17新加入的聯繫人海報功能。在開啟後,你可以為自己定製一張帶有個人信息的數字名片,並通過名為“NameDrop”的功能,簡單碰一下兩臺iPhone就能相互“加好友”。
這個功能很複雜嘛?顯然沒有,但不得不承認它體現了蘋果一貫的、直覺化、人性化的設計思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很可能會成為蘋果生態中一種新的流行文化,甚至在“蘋果用戶”和“非蘋果用戶”之間形成一種由於使用習慣而形成的“鄙視鏈”。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你去會見新的朋友,對方熱情地掏出iPhone、想要與你“碰一碰”交換聯繫方式,而你用的卻是一臺安卓手機,這樣的局面會不會有點尷尬。
-
蘋果正在開闢新的戰場,並且不只有MR
當然,說到“人性化”的細節,這可能是此次WWDC上的又一大亮點。比如Vision Pro在使用時會掃描用戶的整個面部特徵,來為他們創建高度擬真的虛擬人形象。
這有什麼用呢?首先,它解決了當前VR社交中的“照騙”問題,因為在Vision Pro的虛擬世界裡,看起來就會是你在現實中的樣子。但同時由於是虛擬人,它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你的“顏值”,比如臉上偶爾受傷、或是有汙漬什麼的,虛擬人就不會反映出來。
其次,活用這項技術,蘋果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出門戴MR設備”的觀感問題。因為它可以在外部的屏幕上顯示使用者的實時“眼部圖像”,從而使得在其他人眼中,你看起來就像是戴了個滑雪眼鏡一般,而不會顯得特別“目中無人”。
很顯然,這些都說明蘋果推出Vision Pro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給開發者提供了一款高性能MR平臺這麼簡單。它實際上還在用各種新奇的功能和設計(包括造型),去試圖重塑MR設備在公眾眼中的形象。而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起單純的“性能優勢”可能更加關鍵,也更有望改變整個行業。
除此之外,WWDC23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那就是macOS 14正式引入了“遊戲模式”,它不僅會提高CPU和GPU的性能,甚至還可以降低耳機和手柄的無線延遲。
而小島秀夫的出場,以及《死亡擱淺·導演剪輯版》即將進入mac平臺的官宣,無疑也再一次讓人意識到,蘋果是真的花了大力氣,想要在這一生態中推動更多的3A大作加入。而這無論是對於整個PC行業、還是對於遊戲開發者來說,都可能會在未來造成更加深遠的影響。
個人電腦進入“AI時代”,老機型該如何“自救”?
隨著PC端AI應用的逐步落地,這些辦法可以讓老機型也能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