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進入7月後,“熱”是很多朋友的共同感受,連日的高溫天氣,不僅讓中暑成了多發病,更對我們的血管造成了很大壓力!小編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身體這兩處的血管“很怕熱”
腦血管
極端天氣是誘發腦卒中的重要因素。
持續高溫天氣會引起大家出汗過多,血凝度增高,若持續增高就有可能引發腦梗塞、腦出血等風險。
另外,因老年人血管硬化,夏季巨大的室內外溫差使血管劇烈收縮擴張、血壓波動,從而增加腦卒中發生的幾率。
小貼士:如果突然出現口角歪斜、一側肢體無力、麻木、活動不靈活,頭疼頭暈,噁心嘔吐,言語不清,視物模糊,忽視(一側視野缺失),突然變傻,飲水嗆咳等表現,很可能是卒中已經發生!需引起注意,及時就醫。
心血管
2020年發表在《循環》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就心血管病而言,當日平均氣溫達到42.8℃極限水平時,死於心血管疾病者將會增加1~2倍。
其中,男性更容易受到極端氣溫影響。
小貼士:心梗發作前,很多人脖子、額頭、手心、腳心等部位會出涼汗。同時可能伴有全身不適,如頭暈、出汗、呼吸頻率加快等,常有壓榨感和瀕死感。
不典型的心梗還會出現肩背、前臂、胃腸、頭、牙等部位疼痛,同時伴有心悸、氣短、大汗淋漓或喘息不得臥等症狀。
如果有這些症狀發生,需高度警惕。
保護血管,注意幾件小事
不要猛回頭
臨床數據顯示,頸動脈狹窄、斑塊已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發病原因。
一旦頸動脈內不穩定的斑塊“受刺激”脫落,會給心腦血管帶來重創,引發腦梗,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尤其在夏季,人體很容易出現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況,更危險。
溫差別太大
夏季室內外溫差的驟然變化,很容易導致血管急劇收縮或擴張,引起血液循環障礙,誘發心梗或腦梗。
當天氣悶熱、空氣溼度大時,室內最好開啟空調,但溫度不要太低,與室外的溫差以不超過8℃為宜。
晨練別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但晨練不宜過早,這有可能帶來致命風險。
相關研究證實,70%~80%的心腦血管病猝死發生在上午4點~10點,這段時間被業內稱為心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
因此,有心腦血管病史的人儘量不要在早上鍛鍊,可以選擇在傍晚天氣較為涼爽時做適當的活動。
保證水充足
對於患心腦血管病的人來說,每天適量飲水十分必要。
尤其在夏季,身體的水分會被大量蒸發,如果這時候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就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血液變得黏稠,極易突發心腦血管事件。
解暑方
除了飲用白開水或者淡茶之類的飲品,大家還可以自制清暑養陰茶。
組成:西瓜翠衣6~10g,竹葉3g,荷梗3g,甘草2g。
做法:開水沖洗兩遍藥材倒掉水,再倒入沸水沖泡十分鐘,徐徐代茶飲用。寒溼重人群不適合。
此方源於清代醫家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經改良成為一個適合日常調養的茶飲方,能起到滋陰清熱的功效,適合素體火旺津虧的人。
好書推薦
《神農本草經講堂實錄》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內容介紹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臨床的必讀經典之書,正如本草專家祝之友教授指出:“要學習好中醫中藥,必須要讀經典。要讀《黃帝內經》,讀《傷寒雜病論》,讀《神農本草經》,不僅要讀,而且要精讀。”本書基於《本經》中45味臨床常用藥物,重點結合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並聯系後世醫家、名老中醫經驗,解讀中藥內涵,講解其臨床應用,理論聯繫實踐,旨在提高中醫本科生、研究生、住院醫師、規培醫師對於《本經》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強化其中醫臨床思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每味中藥講解內容大致分五個方面:第一,《本經》原文的解讀;第二,張仲景對其運用;第三,現代臨床應用,包括目前《中藥學》的認識,以及用藥注意事項;第四,名老中醫運用該中藥的經驗;第五,典型醫案。
本書特色在於以講稿的形式,將《本經》與《傷寒論》《金匱要略》、後世醫家經驗結合在一起講解,理論聯繫臨床,讀完本書後,以期可以學以致用,拓寬中醫臨床思維,提高臨床療效。
鑑於編者水平有限,有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斧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完善,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