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黑珍珠、必吃榜……這家“大滿貫”餐廳又開新店啦!老闆“私藏菜”更值得期待!

米其林、黑珍珠、必吃榜……這家“大滿貫”餐廳又開新店啦!老闆“私藏菜”更值得期待!

2023年米其林指南入選餐廳、2018“黑珍珠”餐廳,2019-2023蟬聯“必吃榜”、2019年亞洲美食節“最值得一去的杭幫菜餐廳”、2018攜程“美食林風味”、2019攜程“美食林甄選”、2021、2022攜程美食林“金牌餐廳”、2018新浪浙江“年度人氣餐廳”、2018、2019、2020東方食刻“食刻精選”、2019“杭州吃貨榜中榜”、2019杭城美食大賞“杭城特色私房餐廳”、2020“杭州美食網紅打卡點”、2020“杭幫匠心美食小館”……

葉馬,杭州一家被眾多名人大腕追捧的“傳奇匠心小館”,也是時尚美女帥哥喜愛的“美食打卡地”。葉馬的口味和口碑,讓這家餐廳拿下了很多美食榜單的獎項。

2020年6月,央視大型美食紀錄片《家鄉至味》,播出杭州篇。在這兩集80分鐘的杭州美食篇中,葉馬是杭州5家拍攝餐廳其中之一。

老客個個“名頭”大,大腕老饕是他家粉絲

許多食客都知道葉馬的老店在之江路,其實,葉馬最早的“老店”在三臺山路赤山埠。店不大,樓上樓下總共才150平方、三張圓桌,但大型美食人文紀錄片《江南味道》將這裡作為浙菜代表菜館;金庸老先生的兒子,迷上他家的菜。

最早三臺山路的老店叫“葉馬茶樓”,但其實並不是茶樓,而是私房菜館。因為開在三臺山路赤山埠,一片農家小茶館中間,老闆姓馬,老闆娘姓葉,“所以當時順口就取名‘葉馬茶樓’。”

2015年5月底,八年房租到期,老闆關了三臺山路小店,在之江路六和塔附近開了新店。

葉馬的老闆馬敏冬,老底子是做物資生意的,天南地北跑得多,哪裡吃到好吃的就喜歡自己做出來嚐嚐。來葉馬的老客,大多是超級老饕,也多是各個行業的一些名人。吃多了大酒店菜的老饕們,更喜歡這裡的本味,他們常常把這裡當作自己的私家廚房。

大型紀錄片《江南味道》總導演陳建鄂,是一位拍攝了30多年美食紀錄片的臺灣美食家。在《江南味道》中,葉馬茶樓作為地道浙江美食的代表。陳建鄂說,葉馬是他拍攝美食多年中,印象最深的幾家好味道飯店之一,“絕對排得上我吃過餐廳的前3位!”

前幾年,金庸老先生的兒子査傳倜來杭,我帶他去了葉馬。回香港半個月後,給我發來信息,“又想念葉馬的菜了!”此後,他還常常介紹各地的美食老饕朋友,“到杭州,一定要去葉馬嚐嚐!”

馮小剛近年到杭州,每次必來葉馬解饞。他說:“老馬,還是喜歡吃你家的菜!”唐國強等明星也很喜歡葉馬。溫州正泰董事長南存輝,也是葉馬的常客;蘇步青學校校長,是位超級食客,對這裡的菜連連叫“贊”。

許多餐飲大鱷,也喜歡葉馬的“杭州味道”。很多杭城的餐飲美食大咖,不光自己是葉馬的常客,還喜歡帶上一幫外地餐飲大佬,嚐嚐葉馬的“杭州味道”。一次,杭城一位餐飲大鱷,帶著幾位外地餐飲圈的重量級人物,中午在一家知名會所吃飯,晚上來到葉馬。一頓飯後,幾位來自各地的餐飲大佬都說“這裡的菜比中午會所的菜,美味太多了!”

著名新銳設計師戴朝盛親自操刀

到了鳳山拾遺創意園12幢,遠遠望去,就能看到大大的“葉馬”兩字的店招。店面外是灰色大理石和老木框架的結合,門把手和牌匾則是銅質的;幾乎在每一個木質框架的中間,都會擺放一盆綠植,搭配棕木色調,更添一種盎然的生機。

葉馬饅頭山店,由著名新銳設計師戴朝盛親自操刀,在中式木質建築的基礎上結合了中國風和侘寂風之美。

推開厚厚的老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牌匾,上面用金色的繁體字寫著“葉馬”;牌匾鑲嵌在木建築樣式的屏風上,上方是柿子懸掛枝頭,象徵著“事事如意”。右側的牆面是“葉馬品牌榮譽榜”:米其林指南入選餐廳、黑珍珠、蟬聯大眾點評必吃榜……

餐廳的上方是一個個羊皮的“燈籠”,羊皮燈罩上用墨水“寫”著葉馬餐廳的招牌菜名。這是由書法家先寫好字,後將其做成為電子版印在燈罩上,保證照明的前提下營造了中式氛圍感。

老木、陶瓷器和綠植,構成國風侘寂之美

大廳盡頭的牆面上掛著“尋味江南”四字,這是設計師戴朝盛親筆書寫的,寫意又寫形,既有漢字方正之感,又有靈性的灑脫感。

大廳牆面的裝飾採用了很多瓷盤、陶器、陶罐,與菸灰色的背景完美融合;轉角處掛著木質浮雕,是花、鳥、樹枝的圖案,木雕上擺放著白色小鳥。窗框上用木板隔開,上面擺放著陶罐、瓦罐以及隨處可見的“白色小鳥”。

饅頭山店有三個包廂,分別以“見福”、“見祿”、“見喜”命名。包廂外的走廊頂成拱形,黑白灰墨水暈染風,整個拱形頂和牆面是一整幅畫。燈光的設計也很巧妙,“無燈有光”,線條燈被隱藏在內側,照出來的黃色燈光不覺刺眼,更有“侘寂”之感。

每個包廂的窗框外是兩整塊一層樓高的老木頭,三個包廂牆上的裝飾各不相同,第一個包廂的牆上用透明玻璃罩著靈芝樣式的木雕,對應包廂名“見福”;第二個包廂內懸掛著“梅蘭竹菊”中式工筆畫;第三個包廂的牆上掛著三幅棕灰色的抽象線條、色塊拼接而成的裝飾畫。

餐廳的各個角落,看似隨機地點綴著大小植物盆景,甚至在三個包廂內,都各有一株大大的綠植,“在包間裡,‘種’著一棵樹,這我還是第一次所見!”同行的美女子依帶著驚訝地說。

老闆老馬親自主理,“私藏菜”更值得期待

從三臺山路到之江路六和塔,再到進入商場的杭州嘉裡中心店、上海靜安嘉裡中心店、上海港匯恆隆店、上海環貿iapm店,葉馬的菜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原味和本味。“本”味的東西、“土”味的東西多,燒法講究入味,原汁原味。

葉馬饅頭山店更是“迴歸”最早三臺山路時老闆馬敏冬親自主理的模式!鹹肉蒸土雞、黃魚燒年糕、酒香帶魚、油渣香芋泥膏蟹、石鍋海膽豆腐、十年花雕醉熟蝦、杭三鮮、江南香酥小牛肉……饅頭山店保留了葉馬一直以來的大多數經典招牌菜,而每天在黑板上推薦的“老馬私藏菜”更是值得期待!

好食材難找,店裡的土豬肉、土雞、江河海鮮,小到豆腐皮、黑木耳、筍乾,老馬都得親自採購。每天一大早,他都自己趕最早第一撥,到蕭山三江口碼頭去“搶”鮮貨。江鰻、江鱸魚、石斑魚……選多大的,怎樣的才是正宗地道的,尺子、秤桿都在老馬肚子裡。

 老馬“私藏菜”推薦(不定期更換)

陳年火腿蒸土鴨

這道菜只選三年以上的金華火腿和土鴨,土鴨肉質緊實,淨重一斤六兩左右,放養在湖州南潯的魚塘邊,吃小魚小蝦小蟲長大的。

用最能保留原汁原味的“蒸法”,在高壓鍋內蒸55分鐘。

蒜子燜甲魚

甲魚是餘杭徑山的,兩斤左右,裙邊厚、粘嘴巴,口感香糯。蒜子要一粒粒手工現剝,這樣才香,才能保證口感。

白燒現劃鱔絲

每天早晨五點,老馬按時出門,親自在蕭山三江口的江邊“收貨”。

黃鱔要不大不小、中指粗細,由廚師現劃現燒;香菜是最主要的輔料,必須是新鮮碧綠。

家燒江米魚

精選一斤多的江米魚,採用家燒的烹飪手法,只加一點點醬油、小蔥頭、蒜子,沒有過多的調料,米魚本身的“鮮”就能讓你讚歎不已。

醬油河蝦

杭州本地的“湖羊”醬油和德清的大河蝦,配上土豬油膘熬成的豬油,一起蒸5分鐘,還原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

蘋果絲瓜汆河蝦

蘋果絲瓜是絲瓜當中的“貴族”,甚至可以說是絲瓜界的“天花板”。普通絲瓜是長條形的,而它卻是短胖形的,既像蘋果又像西瓜,一眼看過去像個小胖墩兒,非常可愛。入口就帶著濃郁的絲瓜清香味,還有甜味,可以用來生吃,這是其他品種絲瓜做不到的。

河蝦是德清的,個大飽滿,肉質鮮嫩。

涼拌水果芹菜

水果芹菜產地山東,每日保鮮運輸,二十多塊錢一斤。作為涼菜,這道菜清脆可口,用涼拌的方法,佐糖、醋、醬油、蒜泥,能保留水果芹菜的清香。

文/何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