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寸關尺三部脈與臟腑經絡的關係,歷代醫家多有不同見解與思考。同樣,鄭盧扶陽醫學脈法與理法、立法、遣藥緊密相聯繫,融通臟腑經絡於三指脈下,又執醫理、心法於此,以“一氣”貫之,盡歸中醫之理、法於三指脈下,乃承啟道原之脈法,於當世似無二者可與之媲美,所以說,我們要重新認識鄭盧扶陽醫學脈法寸關尺三部脈與臟腑經絡的相互關係。
(此脈訣為盧鑄之所傳,是盧鑄之傳給盧永定,盧永定又傳給彭重善師父的,師父再原封原樣,把這個脈訣,傳授給我們,師父說盧永定傳給他時,是親手寫在紙上的,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可以複印。)
肺和膈間右寸知,胃脾大腸命關尺。
膻中與心左寸辨,肝膽之脈左關明。
小腸膀胱腎左尺,女子胞宮亦此尋。
輕取六腑重為髒,舉尋按取浮中沉。
注:輕取為六腑脈,重取為五臟脈,腎脈要重取至骨始得。
鄭盧扶陽醫學脈法特點是:輕取六腑,重取五臟,腎脈重取要至骨。
中醫學切脈的輕取、中取與沉取,乃天人合一,效法天地思想之體現,因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這也是扶陽脈法在切脈時輕取、中取與沉取的原因所在。
鄭欽安先生在《醫理真傳•卷一》外感與內傷篇中談道:治病要分外感與內傷,而切浮脈就是效法天,看一下是否有外來的邪氣侵襲,而脈浮說明有外來的邪氣加之於人身,而人體則積極起來應對外邪,以驅除外來六淫之邪,所以切浮脈就是看一下人體針對外來邪氣的反應情況與程度,甚至受邪的時間,高明的醫者也能夠通過切脈而感覺出來,這是需要傳承和實踐的。
沉取切脈,則是反映人體內五臟運行的狀態。一般情況下血管內的血液流動時以中間湧動力度比較大,沉取則能準確地反映血管內血液運行時的力度、幅度以及血管彈性等綜合情況。而且正常情況下沒有外感時,人體血管內的血液的流動由於重力的作用而也稍偏血管壁的下方,故沉取才能感覺到正常人體血液流動狀態是否正常。
《素問•金匱真言論》雲:“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是說善於切脈察病的醫生,以五臟六腑十一部脈之順逆、陰陽、表裡、雌雄為綱領,並在心中精確地分析。如此精微之事,定當擇人而教授。
《黃帝內經》以察五臟六腑脈為綱領,而扶陽脈法配屬了膈間脈和命門脈,何也?上焦的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中焦的足陽明胃經以及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都與膈間密切聯繫。
彭重善師父講:右寸輕取膈間脈主要看膈間,也就是察上焦的情況,也就是人體的天,看是否有邪氣,若膈間脈緊或滯,就可能會有胸部沉壓、悶氣的感覺,這都是上焦受邪或氣機不暢的表現。師父很多時候不寫膈間脈,一方面因為這是不傳之秘,另一方面是因為膈間脈緊往往也會按肺寒來論治。
鄭盧扶陽脈法,以臟腑經絡言配屬,是其秘要也!
切腎脈要沉取至骨,乃扶陽脈法不傳之秘也!
左手尺脈重取至骨,究其竟是為了探究坎中一陽之盛衰耳!
扶陽醫學,以坎離中立極之陰陽言究竟,切明生氣之原,與市醫所識有天壤之別。該立極陰陽,上肇乾坤二元以承先天,下假水火化生中土以啟後天,實造化先後天之一氣耳,乃生命運行之主軸也。這句話是絕頂重要的。
世人謂:中醫之脈如蜀道之難。鄭盧扶陽醫學以“坎中一陽”破解人體一氣周流之奧妙,五行六經皆元真運行之具體模型也,鄭盧扶陽脈法,以“一”貫之,以“一氣”貫之的淋漓感,讓中醫學人豁然貫通,得此脈法於中醫事,意義甚大。
皆知腎與膀胱相表裡,但究竟如何於脈上把握,未見幾人言中也!
以膀胱脈謂腎脈者何其多也,究其竟,理不明也,此脈法失傳久矣!
盧鑄之先生,參悟脈氣流佈,左右手分之則二,合之則一,可謂集大成者,做到了形與氣的統一,故先生得“火神”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