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來自印度的菩提達摩在少林寺創立印傳佛教漢化的三大教派之一“禪宗”。禪宗教派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我們今天稱為“心理醫學”的發源之一。 小編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關於佛教醫學———禪醫
禪宗重視的是佛教獨立自主的根本精神,為了在新的條件下保持這種精神,就不得不另立戒規,在這種情況下,道信創制“菩薩戒法”,開始了禪宗的戒律革命。
北宗《大乘五方便》中載: 授戒儀式由大和尚 (即禪門宗師) 主持,先令修禪者胡跪合掌,發四弘誓願,然後請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教授三歸依,再問五種能與不能,即 “一者,汝從今日乃至菩提,能捨一切惡知識不? 能;二者,親近善知識不? 能;三者,能坐持禁戒,乃至命終不犯戒不? 能;四者,能讀誦大乘經,問甚深義不? 能;五者,能見苦眾生,隨力能救護不? 能”,然後授三聚淨戒,再令各自懺悔。
菩薩戒的實施,是達摩開創的禪宗的重大發展,也是印傳佛教的自身修性轉向“普渡眾生” 的革命, 是中國化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區別。“能見苦眾生,隨力能救護不”? “能”,成為佛教徒出家的誓言。而傷殘病痛是眾生之苦,禪宗醫藥也就應運而生。
因此,確切地說,我們今天說的“佛醫”,應該是“禪醫”。
佛道合一的禪醫傷科形成
印傳佛教自漢末至唐朝,中國化的教派有禪宗、天台宗和華嚴宗。但唯獨由達摩在少林寺創立的禪宗是“釋、道、儒”三教合一的教派。這與禪醫的形成不無關係。
禪宗始祖達摩在少林寺訓示眾徒:“欲見性,必先強身”。強身一是習武,二離不開醫藥。禪宗自實施“菩薩戒規”後已不再是 “不食人間煙火”的佛教徒,一為自己的強身,二為“救眾生苦”習學醫藥,以提高自身的“隨力能救護”。而禪宗佛教與道教的結合,醫藥是重大契機,原因有二。
一、少林寺所處的嵩山,自古是道家發祥地,傳說老子曾降於嵩山,為道士寇謙傳授經戒。禪宗開放式的佛教徒,因地域關係,必然受道教意識的影響。
禪宗教徒所遵循的:“親近善知識不? 能。”道家的陰陽五行哲學思維是“近善知識”,自然受禪宗教徒的接納。如少林武術中著名的“少林五行拳術”“少林五行八法拳”就是例證。
二、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到唐代已十分豐富和成熟,而這時期的中國醫藥專著不少出自道家之手,如著名的晉代葛洪是道家一代宗師,他所著《肘後救卒方》影響廣遠。唐代被後世譽為“藥王”的孫思邈是一道家人物, 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醫學名著。
禪醫最早的醫學專著,當是奠定中醫骨科基礎的《理傷續斷方》。《理傷續斷方》作者是晚唐藺道人。我們今天已無法找到史料證明藺道人是否為少林寺高僧,但從後人對他的記載中可證他自身已是“佛道合一”。值得稱頌的是,其所著《理傷續斷方》奠定了中醫骨傷科的理、法、方、藥基礎,是中國骨科的經典著作。此書如無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寫不出來的。可見,在公元八九世紀,禪醫傷科已經形成。
禪醫的另一亮點是“少林藥局”,在南宋嘉定年間 (公元1217年) 成立,但從學術著作的出現來說,禪醫傷科應為禪醫最早的學科。
《少林正骨(第2版)》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本書是根據中醫骨傷科傳承的原創思維及主要技術進行編寫,首次以《少林正骨》為書名的中醫骨傷科專著。作者依據傳統少林正骨以手法復位為主的技術要求,介紹了正骨醫師必具的少林功夫的訓練方法。重點介紹應用少林正骨醫術結合西醫學解剖學、影像學,並經50多年實踐總結的臨床常見19種骨折脫位的正骨診療技術。發掘整理少林正骨傷科獨有的點穴治傷法及方藥療法。全書圖文並茂,是一冊富於中醫特色的臨床實用專著,對當前瀕於失傳的中醫正骨技術的繼承發揚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再版,增加了病案舉例及復位前後X線照片,在附篇中增編廣西平南同安骨傷醫院傳承少林文化和兩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書可供骨傷科醫師臨床、科研、教學參考。
今日訂閱“悅醫家移動書館”VIP會員,原價30元/月,現在僅需21元/月!
醫學醫術盡在“掌”握,萬千良醫的大成之作,任你採擷。
如下圖所示,手機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