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外資緣何青睞杭州這個區?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2023年,杭州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要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並動員全市上下以奮鬥的姿態打好經濟翻身仗,奪取經濟發展開門紅、首季紅。


全市上下以奮鬥的姿態打好經濟翻身仗,需要杭州13個區、縣(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出去、引進來,開拓國際市場、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當前,杭州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隨著國際會議、國際賽事、國際組織等陸續落地,杭州在全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杭州13個區、縣(市),誰走出去的步子邁得更大?


什麼樣的城市才夠“國際化”?

2018年,杭州把每年的9月5日設立為“杭州國際日”,並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國際重要的旅遊休閒中心、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寫進了《杭州市城市國際化促進條例》。杭州打造“國際大都市”的雄心,躍然紙上。

城市國際化,是一個城市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參與國際交流的過程。至於什麼樣的城市才能稱之為“國際化城市”,目前尚無統一、公認的評價體系。


2012年,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推出的“中國城市對外開放指數”,被認為是較有影響力的、評價一個城市是否夠“國際化”的評價體系。

“開放指數”選取了48項指標,包括經濟開放度、技術開放度和社會開放度3個一級指標。

在“經濟開放度”一級指標中有一條三級指標,就是“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與地區GDP的比值”。

城市國際化是一個綜合性的進程,單從個別指標來看,當然不足以反映國際化的水平。不過,我們仍然能從個別指標出發,側面探索一個城市在某一領域的開放程度。

利用外資就像一面鏡子,能反映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進程,也能折射出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潛力。


2023年,杭州謀劃“全力打好經濟翻身仗”的重點工作時,也定下了“實際利用外資78億美元”的目標。

我們暫且從“實際利用外資”這一指標,來看看杭州13個區、縣(市)誰更“國際化”。

濱江“實際利用外資”全省第一

錢塘江南岸,濱江區“國際濱”的名號已經被叫了很多年。在人們眼裡,這裡集聚著國際化的產業、世界級的企業、類比硅谷的創業環境。

2022年,濱江區實際利用外資14.6億美元,佔杭州(78.1億美元)18.7%,居全省第一。

據杭州各區、縣(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數據,杭州部分區縣市2022年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各有不同:除了濱江區以14.6億美元獨佔鰲頭外;上城區10.9億美元、蕭山區10.6億美元、錢塘區10.6億美元和餘杭區10.17億美元緊隨其後;西湖區7.01億美元稍稍落後;臨安區2億美元和建德市1.4億美元,兩者都有上升空間。


2022年,濱江區的實際使用外資能保持穩定增長,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濱江區幫助外貿企業解決了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難題,提升了港口集疏運效率,貨物出口好於預期。

開年後,濱江區伸手助企業一臂之力,出海搶外貿訂單。


2月4日,濱江區商務局帶隊的經貿交流團,領著企業從蕭山機場出發前往迪拜。2023年,濱江區計劃組織18個以上政、企團組出海,實現出境企業超360家。

早在2023年的第一天,濱江區發佈了“搶抓先機拼經濟穩中求進開門紅”政策32條,明確“對企業參加境外展會發生的展位費給予最高70%的補助”。


濱江區有多少外企?

截至2022年12月底,濱江區在冊的外資企業有1478家,在冊境外人員達1413人,來自美國、印度、加拿大、俄羅斯、韓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2015年12月31日,濱江區成為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的第一個改革試點區,獲得國家工商總局直接批覆的外資企業獨立登記權。

隨後,外資企業的受理窗口和商務局的窗口並窗,外語口譯人才上崗,並提供外語政務服務手冊。

自那一年後,濱江區的外資企業就如雨後春筍般猛增。

2016年,濱江區新增外資企業109家,2017年,新增204家……這也讓“國際濱”這個名字越來越響。

為了方便企業貨物出口通關,錢江海關駐蕭然辦事處也在濱江區設立了海關辦事窗口,並針對原產地證書申領業務設立了RCEP專窗,通過線上服務平臺、線下政策宣講等渠道,為企業提供原產地證書優惠稅率查詢和原產地簽證操作指導等服務。

對標江蘇崑山外資緣何持續加碼?

2022年,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達304億美元,居中國首位。崑山市是江蘇省2022年“經濟第一區”,2022年,崑山市實際使用外資17.32億美元,增長252.4%。

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國際投資大幅下滑,崑山市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增長值?


崑山市的企業一直很“敢”。

當人們對外商獨資還存有諸多疑慮時,1984年8月,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就引進了蘇旺你(中國),這也是崑山市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2020年3月,崑山市又引進了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這也是美國咖啡巨頭星巴克當年在華投資的第一個產業項目。


央視《朝聞天下》曾解碼“外資緣何持續加碼崑山?”

以斯沃博達汽車為例。

企業相關負責人坦言,紮根崑山,是因為面對客戶提出各式各樣的定製化需求時,無論是研發還是製造,在這裡都能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一條產業鏈上,崑山市是“缺啥補啥”。

如今,崑山市正在構建新的智能終端產業鏈條,聚焦頭部企業,給資源,保要素,“為企業落戶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2022年,日本豐田集團增資5.3億元,在崑山市建設電裝空調壓縮機二期項目。項目拿到土地合同的當天,涉及開工建設審批的核心環節五證就發齊了,拿地即開工。


不難發現,這些答案的背後都聚焦在了一件事:營商環境。外企落地後,要技術,就地可學;要合作伙伴,就近可尋;給資源,保要素,不斷完善產業鏈,為外企落地創造一切有利的條件。

2023年杭州將組織150個外貿團組出海搶訂單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我國的工作重點之一,是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326.8億元,同比增長6.3%,保持穩定增長。

中國何以取得這樣的成績?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認為:成績的取得,源於我國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市場、穩定的社會大局、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等綜合優勢,也因為我國毫不動搖實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高水平開放舉措,切實保障了外資對安全、回報和市場的期盼。

在德勤中國主席蔣穎看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發展投出的信心票,是因為近年來,政府一直在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策制定的出發點也越來越貼近投資者和企業,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變化。


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實施高水平開放舉措、優化營商環境、制定貼近企業的政策。這些好辦法,落到一個城市,一個區縣,也適用。

為全力打贏經濟翻身仗,杭州制定了“深入實施拓市場搶訂單引外資行動”,2023年將組織150個外貿團組出海搶訂單,組織開展“杭州·全球招商季”活動,新招引1億美元以上製造業項目4個。實現這個目標,需要13個區、縣(市)拿出闖勁、拼勁,以更大的力度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齊心協力往前衝。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林建安

製圖 韓晨柯

攝影 呂壽承 朱浩 李靖

通訊員 俞一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