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強四姐妹,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中國最強四姐妹,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在民國曆史上,站在權利頂端的“宋氏三姐妹”讓世人津津樂道,有人說,她們是“前無古人,後亦難有來者”。

但除了和政治掛鉤的”宋氏三姐妹”外,在文化界還有聲名顯赫、讓人更為欽佩的“合肥四姐妹”。

葉聖陶當年見了她們後,都忍不住誇讚一句:“將來誰娶了她們其中一個人,都會幸福一輩子!”

合肥四姐妹,指的就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她們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被稱為最後的大家閨秀,也是最早的新女性。

● 合肥四姐妹

生在民國的她們,因為獨特、優秀,成為了中國文化界歷久彌新的美談。

她們的人生也曾遭遇磨難,但在坎坷和風暴中,她們依然保持著貴族的鳳儀,更以閨秀的風範,向歲月宣戰,在時光的滄海桑田中,她們持守著生命的美好。


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名叫張武齡,是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暑直隸總督張樹聲。

張樹聲是晚清重臣李鴻章面前的得力干將,曾協助李鴻章剿滅太平天國。為此,張家在合肥顯赫一時,不僅有房屋數間,還有良田萬頃。

在世人印象中,世家子弟因出身優渥,很容易走歪路,譬如晚清首富盛宣懷的兒子盛恩頤,雖然繼承了萬貫家財卻因揮霍無度,最後被活活餓死。

但張武齡則不同,雖然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但他潔身自好,吃喝嫖賭一樣不沾,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

● 張武齡

博覽群書的張武齡,思想開明,四個女兒相繼出生後,因為沒有生出兒子,妻子陸英暗自落淚,婆婆更是唉聲嘆氣,滿臉的不高興。

但張武齡卻安慰妻子說:“女子和男子本就是平等的,相信我們的女兒將來一定會各具風采,不比男子差!”

● 四姐妹和父親

要知道,彼時的中國雖然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但“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盛行,尤其是這樣的大家族,沒有兒子就是斷了香火。

但張武齡只關心孩子們的成長,卻不在乎孩子的性別,單從這一點來看,他的思想和見識就已經很超前了。儘管後來相繼有了六個兒子,但張武齡從沒有因此減少對女兒們的愛。

在給女兒取名時,張武齡也是很創新,他拒絕用那些花花草草,分別叫她們元和、允和、兆和以及充和。

這四個名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都帶著“兩條修長的腿”,寓意是,希望女兒們長大後可以走出閨房,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

● 張家四姐妹
父母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張武齡對女兒們的良苦用心。在那個閉塞又保守的時代,擁有這樣開明的父親,何其幸運。

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張武齡很重視言傳身教,他自己從不沾染任何惡習,也要求孩子們要潔身自好。

有一次,張武齡無意中看到孩子們為了消遣時光,竟然和家裡的傭人玩骨牌,他一生最痛恨賭博,也明白由小引大的道理。

一向溫和的張武齡,發火了。

為了讓女兒們有消遣的項目,張武齡建議她們學習崑曲,既可以陶冶情操,還能有登臺獻藝的機會。

父親的及時引導,讓四姐妹懂得如何去追求人生的興趣,後來的她們在崑曲、寫作、讀書中感受到了什麼是怡然自得。

● 張武齡和兒子定和
除此外,張武齡一生忠愛做慈善,他甚至不惜變賣祖產,在蘇州興辦了一所名為“樂益女子中學”的學校。

這樣既可以讓女兒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以讓當地的女子有機會走進學堂,像男子那樣讀書、求知。

父親的開明、自律和博愛,也影響到了孩子們,所以張家的四姐妹和男子們,長大後都不僅眼光超前,還心懷大愛,一直身體力行地做慈善。


張武齡在教育孩子上,始終做到鬆弛有度,親力親為。

當時,為了讓子女可以系統地學習,張武齡特意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在古文的薰染下,張家四姐妹渾身透著古韻的氣質。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張武齡還要求女兒們練習書法,在一筆一畫中,張家四姐妹將那些娟秀的文字融成幽然氣韻,浸潤每一寸皮膚。

● 張充和的書畫
往後歲月中,不管經歷怎樣的風霜與磨難,她們吐納的都是墨色,縈繞的都是字韻,這都是父親為她們留下的財富。

張武齡雖然引導女兒們讀書,也督促她們要刻苦努力,但決不允許她們透支自己,張家課堂都會規定上課時長,每節課55分鐘,課間休息是10分鐘。

到了休息時間,工人就會搖鈴提醒,哪怕孩子們流連於書本,父親也是不允許的,真正地讓孩子們做到了勞逸結合,鬆弛有度。

張武齡最讓人佩服的還有一點,儘管有了家庭教師,但他絕不做甩手掌櫃,張傢俬塾的教材,都是張武齡和自己的兩位老師親自編纂的,大多選自《古文觀止》和《文史精華錄》。

● 左起:元和、兆和、允和

除了學習古文外,張武齡也規定孩子們每週寫一篇白話文,他會親自批改並寫上評語,孩子們遇到任何問題,張武齡都會耐心解答。

為了讓孩子們愛上讀書,張武齡將家裡的一樓和二樓都裝修成書房,一間書房是父親的,一間書房是母親的,其他兩間則是孩子們的。

只要有空閒時間,張武齡就帶著僕人去逛書市,所以張家的藏書在整個蘇州都是數一數二的,簡直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

● 張家子女合影。前排從左依次為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後排從左依次為張寧和、張宇和、張寅和、張宗和、張定和、張寰和

張武齡愛看書,不但影響了孩子們,連家裡的傭人、保姆都染上了書卷氣,他們從最簡單的認字開始,到最後可以獨自看書甚至可以評論故事。

讀書為四姐妹開啟了智慧的大門,讓她們發現了自己的本心,往後餘生不管她們走多久、多遠,遇到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培養孩子閱讀時,張武齡還注意發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她們可以盡情地運動、唱歌、彈琴。

因為張武齡鍾愛崑曲,受其影響,四姐妹對崑曲也是情有獨鍾。

張武齡聘請了尤彩雲來教授孩子們學習崑曲,在尤彩雲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他就站在門外靜靜聆聽,從不出聲發言。

不干涉,不打斷,是張武齡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 四姐妹在家中下棋

張武齡還經常帶著孩子們去戲院,讓他們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崑曲的魅力。

一段時間的薰染後,四姐妹開始有了新動作,由最愛崑曲的大姐張元和寫詞、分角色,讓其他弟弟妹妹們來一起演繹。

張家儼然有了自己的崑曲小團體,張武齡每次都會過來欣賞孩子們的表演,雖然他們有些地方略顯稚嫩,可張武齡從不干涉。

● 張允和飾演《牡丹亭·遊園》中的春香

張武齡更希望孩子們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他也鼓勵孩子們去探索和創新,不要人云亦云,那樣很容易成為任由人支配的牽線木偶。

除了偶爾編排崑曲外,張家四姐妹還一起組織了一個家庭文學社團,因為女孩子們都是水做的,所以他們將社團取名為“水社”。

社團成立後,他們很快就發行了自己的雜誌《水》,讀者都是親友,雖然雜誌中都是一些生活瑣事,但她們感受了樂趣。

● 少女時期的張兆和

對於女兒們的舉動,張武齡永遠都是支持的,他喜歡讓孩子們自由發揮,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正因為張武齡的開放式教育,張家四姐妹各具特色且很有主見,在之後的人生道路中,她們才具備了分辨是非和創新的能力,同時也不會被世俗牽著鼻子走。

譬如說張允和,她一直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所以保持著單身,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說,你真的該嫁人了,不然成了老姑娘。

允和莞爾一笑,從不辯駁,有主見的她更明白,婚姻是不能將就的。張武齡也從不催婚,讓她自己去尋覓。

一直到遇見周有光,張允和才走進婚姻的殿堂,雖然他們都很富有,但婚禮儀式卻很簡單,在允和看來,結婚儀式並不重要,只要人對了就好。

● 張允和和周有光



張家雖然有萬貫家財,但張武齡思考的從來不是享受和揮霍,而是謀求用這些錢去報效祖國,盡一份華夏兒女的心。

原本張武齡想實業救國,但這個計劃在被重重剝削的半殖民國家,還是不了了之。最終,張武齡將救國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上。

張武齡建校完全是自費,加上堅持做慈善,所以到去世時,張武齡並沒有給子女們留下什麼遺產。

其實張家的孩子也不需要父親留下鉅額財富,因為在父親的教育下,他們早已經成為了人中龍鳳。

長女元和文靜端莊,讀書時曾被稱為“大夏皇后”,因精通崑曲,最終嫁給了崑曲名家顧傳玠。

● 張元和與顧傳玠結婚照
雖然元和的後半生是在美國度過的,但她忘不了祖國的傳統文化,晚年時更是在國外創辦了曲社,目的是弘揚崑曲,培養崑曲人才。

次女允和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允和先後擔任歷史老師和歷史編輯,還出版了《最後的閨秀》《崑曲日記》等書,其丈夫是我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週有光。

● 張允和與周有光
三女張兆和是典型的職業女性,大學畢業後擔任老師和編輯,從上世紀40代初,陸續發表作品。她的丈夫,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 張兆和與沈從文

四妹張充和被稱為“全才”,她工詩詞、擅書法、通音律、精丹青。章士釗把她譽為現代才女蔡文姬,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李清照,其丈夫是著名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 張充和與傅漢思結婚照

人生後半場,張充和先後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國際名校任教,主要傳授崑曲和書法,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耕耘了一生。

張家的四個女兒,既不追求物質享受,也不貪圖名利,她們都做到了寧靜致遠,哪怕人生遭遇磨難,也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 晚年張充和
九如巷之所以能走出四位華麗淑雅的女子,並不是歷史偶然的巧合,而是因為她們擁有一位偉大的父親。

父母的智慧和開明的教育,才是一個孩子最頂級的財富。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貴人,他們的指引、尊重和理解,是孩子成長道路中最好的養料,可讓他們成為參天大樹。

這樣的家風,又何嘗不是當代人的榜樣。

● 參考資料
[1] 王道丨一生充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2] 李禮安丨民國暖色:合肥四姐妹,現代出版社,2016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