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叄號倉”挑高六米,通透、敞亮,院中高樹搖曳,熱浪被隔絕在外。跟隨李鵬進入中心展區,百餘件20世紀歐洲設計師中古坐具陳列兩側,與其相襯的是牆面懸掛的當代藝術品,餘下了寬敞的道路便於觀展。
路至盡頭,在名為“精神”的小屋內,丹麥設計師卡爾霍姆(Poul Kjaerholm)創制的PK-101金屬燭臺上有火光如螢,加之天光自屋頂聚落、牆壁棕咖兩色,忽然就有了羅斯科絕筆之作“羅斯科教堂”的意味。並且,該空間視野壓得低,屋簷向外探去,“我希望它有儀式感和宗教性。”李鵬解釋道。


圖1:左至右:設計師保羅·克耶霍爾姆,PK-101金屬燭臺,1960年,丹麥;沈忱的作品;設計師布吉·莫根森(Børge Mogensen),狩獵椅,1970年代,丹麥
圖2:沈忱《無題No.60602-08》,布面丙烯,122×137cm,2008年
這位年輕的主理人對其空間有全然的掌控欲:大到整體概念,小到射燈照向某小尺幅作品的毫釐角度差。當然,自不必提他對每件畫作、坐具與古美術品的年代和故事如數家珍。講解完畢,李鵬再次投入至如上細節的調整中。指揮之餘,他親自攀上腳手架找起了感覺。
專注、細緻,如果熟悉李鵬,就會知道這是其行事風格。浸淫古董圈十餘年、眼光獨到且老辣,令人猜不中他如此年輕——生於1989年,大學在央美學設計,自大一就開始買古董。李鵬的確痴迷於此。“2011年末,我在宋莊教美術、掙外快,拿到錢立馬去買了一件明末清初的條案。”



圖1:劉小東《胖兒子》,布面油畫,65×65cm,1996年
圖2:左至右:設計師羅斯·利特爾(Ross Littell),ICF·“Luar”椅,1970年代,意大利;溫凌《FMB2021之四》《FMB2021之八》《FMB2021之十四》(一組三件),布面亞克力,100×100cm×3,2021年
圖3:左至右:宋易格《浴缸》,布面油畫,120×150cm,2010年;設計師漢斯·J·瓦格納(Hans J. Wegner),貝殼椅(Shell Chair),1963年,丹麥
那是李鵬第一件認真的藏品。輾轉至今,古美術品已算是其“老本行”,經手器物有大幾千件。收藏日漸無法滿足他,李鵬先是自己做修復,後來乾脆養了一支團隊,服務專業藏家與拍賣行。
2019年,李鵬入場中古坐具領域,至今收穫頗豐。“比如卡爾霍姆設計的單椅PK-0老版本,真的是我憑一己之力把歐洲的價格都帶高了。前段時間,我賣出去一把,結果半年內漲幅30%。它是1952年的設計,受限於工藝,90年代時全球才限量發售了600把,市面流通的只會越來越少。”
隨後,當代藝術也加入了李鵬的收藏範圍。得益於長期修養,其接受速度很快——往回望,一把PK-0就擺放在藝術家閆冰“土豆”系列作品的下方,彷彿也昭示著本場展覽的古典與“超現實”:以當代藝術、歐洲設計為主邏輯,點綴古美術品。中西方的傳統、現代與當代藝術設計在此彙集,鋪陳而來。

圖1:閆冰《分土豆 No.1》,布面油畫,120×180cm,2012年
圖2:“隙光”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