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認識一味中藥——千年健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千年健

導言千年健別名一包針、千年見、千顆針,主產於廣西、雲南等地。其味苦、辛,性溫,歸肝、腎經,具有祛風溼、健筋骨的作用。臨床多用於治療風寒溼痺、腰膝冷痛、下肢拘攣麻木等。運用千年健補腎壯骨、止痺痛、化瘀通絡等效用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有明顯療效。千年健為三類藥材品種,是我國緊缺的名貴藥材之一,國家已經將千年健列入重點推薦發展的品種。

//////////

藥用千年健

《本草正義》:“千年健,今恆用之於宣通經絡,祛風逐痺,頗有應驗。蓋氣味皆厚,亦辛溫走竄之作用也。”《柑園小識》:“千年健出交趾,近產於廣西諸上郡,形如藤,長數尺,氣極香烈。”

千年健能祛風溼、強筋骨、消腫止痛,是治風溼痺痛,肢節痠痛的要藥,常與桑寄生、鑽地風、牛膝等配伍使用。治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筋骨失養,下肢痿軟,腰脊痠痛,千年健與杜仲配伍。杜仲甘溫,補肝益腎,養筋壯骨;千年健辛溫,溫經通脈,健壯筋骨。二經藥相合,肝充筋健,腎充骨強。若風寒溼邪閉阻經脈,氣滯血瘀則肢節疼痛,拘攣不利,則用千年健與川芎配伍。川芎辛溫,走竄行散,去風活血;千年健苦溫,苦燥溫通,除溼通絡。二藥相伍,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氣血暢利,痺痛可解。

治風寒溼痺,腰腿疼痛,或氣血寒滯之閉經、痛經,千年健常與桂枝配伍。桂枝辛溫,辛去風寒,溫通經脈;千年健亦辛溫,補肝腎,強筋骨,性善下行。二藥合用,溫寒燥溼,活血止痛。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不運,常用千年健與乾薑配伍。乾薑辛熱,驅寒溫中,扶助陽氣;千年健辛溫,散寒通脈,溫暖中州。二藥相須為用,溫中逐寒,和胃止痛,虛寒去,脾胃健,脘痛消,吐洩止。

千年健 Homalomena occulta(Lour.)Schott

千年健《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皮,曬乾。

【異名】千年見、千顆針、絲稜線

【性味】味苦、辛,性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溼,壯筋骨用於風寒溼痺、腰膝冷痛、拘攣麻木、筋骨痿軟。

【注意事項】陰虛內熱者慎服。

【用法用量】5~10g。

食膳與實際應用

千年健以根莖肥大,紅棕色,體堅實,乾燥,無雜質,香氣濃烈者為佳。

千年健驗方

燻泡用藥

足跟痛症(桂派名老中醫李桂文經驗方)

【組成用法】

寬筋藤 50g,桂枝 15g,乳香 5g,防風 15g,威靈仙 15g,艾葉 15g,沒藥 5g,蘇木 15g,莪術 15g,千年健 15g,加水 2500mL,煎至2000mL去渣後加醋250mL。先燻蒸患處,然後浸泡足跟,每次浸泡時間 1~2 小時。每 10 天為一療程,可治療 2~3 療程。

【功效】

跟痛症又稱足跟痛,是足跟骨與軟組織損傷常見病和多發病。通過運用揉按錘叩燻泡法,可使局部充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登場書籍

中藥飲片圖鑑

本書以《中國藥典》為依據,將各中藥飲片拍成彩色照片,展示中藥飲片外觀性狀、炮製程度、色澤變化和鑑別特點,為炮製的質量控制在文字描述和實物之間搭起橋樑,為中藥飲片傳統鑑別和外觀質量控制提供直觀的參考依據,並附以中藥飲片來源、炮製方法、性狀描述、功能主治等文字說明。圖文並茂,清晰直觀,信息豐富,堪稱中藥飲片移動的“博物館”

中醫書院購書鏈接——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中藥飲片圖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吳憲 蘭青山 任玉珍 ◎ 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所有圖片為出版社所有的版權圖片,請勿盜圖。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在微信平臺內購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