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宋·嚴用和《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辛夷仁、蒼耳子、香白芷、薄荷葉。
【功用】芳香清竅,祛風散寒。
【主治】中醫主治鼻淵,症見鼻塞,鼻癢,流濁涕不止,前額疼痛者。
西醫慢性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等病可參考此方。
【方解】本方證由風邪上攻,致成鼻淵,正如《醫方考》曰:“鼻流濁涕不止者名鼻淵,乃風熱在腦,傷其腦氣,腦氣不固而液自滲也。”鼻淵治宜芳香清竅,祛風散寒。
方中辛夷味辛,入肺胃經,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為君。蒼耳子味甘入肺,能發汗通竅,散風祛溼,同時可清熱鎮痛,使清陽之氣上行,發散而通鼻竅,為臣。薄荷洩肺疏肝,清利頭目;白芷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發表祛風,上行頭面,消腫止痛通鼻竅,使膿出之,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具有散風邪,通鼻竅之功。
(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溼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溼,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洩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2)《濟生方》卷五:“辛夷仁半兩,蒼耳子兩錢半,香白芷一兩,薄荷葉半錢,上曬乾,為細末,每服兩錢,食後用蔥、茶清調下。”
(3)《景嶽全書》中指出:“鼻淵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於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為腦漏。此證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熱物,或火由寒鬱,以致溼熱上蒸,津汁溶溢而下,離經腐敗,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聞者。河間用防風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以治之。古法有用蒼耳散治之者。然以餘之見,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見效。莫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久之自寧,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飲加白蒺藜五錢或一兩、蒼耳子二錢……”
本方主要用於鼻淵。西醫慢性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等亦可參照本方加減進行辨證治療。劉老臨證時每遇鼻淵有關的病證均會使用本方加減,每獲佳效。
諸多鼻病皆與風邪上擾有關。正如《內經》曰:“鼻淵者,鼻流濁涕不止也。”濁涕量多,臨床辨證多屬熱證,《內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方中辛夷味辛,通肺竅,散風寒;蒼耳子味甘,能發汗通竅,散風祛溼;白芷味辛溫,發表祛風,消腫止痛通鼻竅
劉老在臨證時常常將本方加用藿香、膽南星、地龍等化痰、通竅之品,另外,還可以膜病論治,加用地膚子、白鮮皮、蟬蛻、刺蒺藜、防風等祛風止癢之品,療效顯著。
初診:李某,男,20歲,學生,2016年8月初診。
患者4年前受涼後出現流腥臭清涕,前額疼痛,此後每遇感冒則鼻塞流涕發作,多次反覆,以致雙鼻常年流涕不斷,量時多時少,始則無臭,漸而發出腥臭氣味,尤以感冒時稠鼻涕更多,腥臭氣味更濃,就診於貴州省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斷為“鼻竇炎”,屢治療效不佳,今為求中醫治療就診於我院國醫堂門診。
症狀表現為鼻塞流濁涕,氣味腥臭,頭重而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查見鼻甲黏膜暗紅,增厚粗糙,表面光滑,雙上頜竇區壓痛。
診斷為鼻淵之肺表不固,痰濁壅盛證,治以清肺固表,化痰通竅為法。
擬方如下:
膽南星10g,藿香10g,黃芩10g,桔梗10g,防風10g,蒼耳子10g,辛夷10g(布包)白芷15g,地龍10g。
二診:1個月後複診,濁涕較前緩解,但仍有鼻塞,頭暈,舌苔白膩,前方加減,繼以化痰通竅為法,增強化痰通絡之功。
擬方如下:
蒼耳子10g,辛夷10g(布包),山銀花20g,當歸15g,廣藿香20g,膽南星10g,川芎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5g。
三診:3個月後複診,藥後諸症消失。
“鼻竇炎”屬於中醫“鼻淵”等範疇,劉老將其歸屬於肺表不固,痰濁壅盛之證,獨闢蹊徑,蒼耳子、辛夷通竅除涕為主藥;膽南星、藿香、白芷、桔梗皆可化痰除涕;防風、地龍祛風通絡,全方合用,共奏祛風化痰之功。
二診後諸症緩解,仍有鼻塞、頭暈,故於上方加用化痰活血之品。三診後諸症緩解。
劉老在臨證時每遇與外感風邪導致鼻竅不通有關的病證,均會使用本方,肺氣充盛則呼吸通暢,嗅覺靈敏;肺氣虛弱,易受風寒,鼻息不暢,嗅覺失靈。肺開竅於鼻,治療鼻患應當注意調理肺氣的宣肅,肺為氣之主,肺安則鼻患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