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綜合司三部委發佈《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技術方案(第七版)的通知》。
其中,明確高校、中小學不強制要求師生在校期間佩戴口罩,托幼機構幼兒在園期間不佩戴口罩等。
教育部官網截圖
哪些人需要戴口罩,哪些人不用戴?
▶ 開學或開園後,高校、中小學師生和托幼機構教職員工在校(在園)期間不強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意願選擇是否佩戴口罩。幼兒在園期間不佩戴口罩。
▶ 校內醫務、餐飲、安保、保潔、校車司機等工作人員上崗時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
▶ 師生員工和幼兒出現發熱、乾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症狀時,應儘快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就醫排查,若為陽性,應暫時居家對症治療(高校師生員工可在高校健康驛站治療),直至康復,不得帶病工作或學習;若為陰性,在校或在園期間應當佩戴醫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狀消失。
▶ 如中小學和托幼機構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該感染者所在班級學生或幼兒、與該感染者密切接觸的師生員工和幼兒應連續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監測;提倡其他班級學生或幼兒、老師佩戴口罩。
▶ 師生員工和幼兒離校或離園後,按照當地社會面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科學佩戴口罩。
▶ 如當地出現疫情流行,恢復師生員工校內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①
李蔚海/攝
正值流感季,還需要戴口罩嗎?
3月14日,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劉珏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新冠肺炎乙類乙管後應該倡導有感染風險的人自願佩戴口罩,去年年底,我國絕大多數的人已經感染過,不屬於易感人群,防流感等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也不能只依靠戴口罩,疫苗預防效果更好。②
“學校內不強制戴口罩的做法,應該是開了一個好頭,未來建議逐步放開公共場所強制戴口罩的一些規定,但是進入醫院和老人院等重點場所,還是建議大家按照規定佩戴口罩。”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長期戴口罩也會給人體的呼吸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②
劉珏表示,最新通知的出臺,主要是為了區分場景、人群和疫情情況科學佩戴口罩,也是根據學校特點因時因勢動態調整措施的體現。儘管學校人員相對密集,但校內不同人群的接觸與暴露風險也不同,因此方案中對於校內師生以及校內醫務、餐飲、宿管、快遞、安保、保潔等工作人員上崗時是否佩戴口罩的要求是不同的。
劉珏也建議,現階段,建議除學校外,其他場所也可以科學區分場景、人群和疫情情況,出臺更細化的措施,科學規定是否需要強制佩戴口罩,不建議採取一刀切的做法。
高校發現新冠病例,不得簡單化採取封校
▶ 返校前一週,高校師生員工每日開展健康監測,高校及中小學師生如出現發熱、乾咳、咽痛等症狀應進行抗原或核酸檢測,如檢測結果確認感染病毒,須如實報告學校,延遲返校。
▶ 托幼機構按照屬地疫情防控要求,所有教職員工和幼兒,配合做好開園前健康監測。
▶ 非疫情流行時,高校開展正常線下教學活動,不允許封校管理。疫情流行期間,可實施分區管理,及時採取減少人際接觸、實施線上教學、調整教學安排等疏散人員措施。
▶ 高校發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綜合研判疫情發展態勢採取科學精準防控措施,不得簡單化採取封校、全員核酸檢測等“一刀切”做法。在疫情流行期間,高校可適時依法採取暫緩非必要的大型聚集性活動、校內公共場所限流、線上教學等臨時性緊急防控措施。
▶ 疫情流行期間,中小學可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停止線下教學,實施臨時性線上教學。疫情解除後,及時恢復線下教學。
▶ 疫情流行期間,托幼機構可適時依法採取暫緩開園等臨時性緊急防控措施。疫情解除後,及時恢復保育秩序。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