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上路柱,車輛起火……今日蔚來事故引發思考:為何又是電車?

撞上路柱,車輛起火……今日蔚來事故引發思考:為何又是電車?

△點擊上圖有福利

今天下午,浙江義烏北苑街道機場路凌雲立交橋附近發生交通事故。

據網絡流傳視頻顯示,一輛蔚來ES8撞上路邊隔離帶後直接發生連續爆炸,車輛瞬間解體,事故造成駕駛員死亡。

今天下午,橙柿互動記者就此事聯繫蔚來汽車市場公關部相關工作人員求證並詢問事件最新進展,截止發稿,蔚來汽車暫未有任何回覆。

又是純電汽車燃爆事故!

這起慘烈的事故又將純電車的安全性置於輿論焦點。

2023年4月5日清明節,一輛比亞迪漢於包茂高速岑溪東出口發生碰撞並起火,車內人員未能及時逃生。

2022年9月5日,一輛保時捷Taycan碰撞護欄後引發大火,路過群眾想營救卻沒辦法從外部打開車門,致車內人員無法脫困未能逃生。

2022年7月22日,林志穎駕駛特斯拉在桃園中正北路撞橋墩,特斯拉瞬間燃起猛烈火勢,林志穎父子倆先後被民眾救出送醫。

2021年11月11日,一輛理想ONE在高速路上追尾一輛蔚來EC6後著火,所幸雙方駕乘人員都無大礙。

……

電車為什麼易發生燃爆?

接二連三的事故,不斷加重公眾的憂慮:相較於傳統汽車,新能源車安全嗎?為什麼起火之後燃燒速度特別快甚至瞬間爆炸?

對於新能源車事故,我們存在一個嚴重的誤區:將新能源車的不安全性,歸咎於“起火”。事實上,起火併不是新能源車最可怕之處。真正恐怖的是——電池爆燃。

新能源車一旦發生爆炸燃燒,火勢蔓延速度之快,留給車內人員逃生的時間非常短暫。當前,新能源車常用的電池,主要分為兩類:鋰離子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

磷酸鐵鋰電池的最大優勢,那就是安全性好。劣勢是能量密度略低,要想達到同等續航里程,那就得增加電池的體積。三元鋰電池相對來說,在循環壽命、能量密度等指標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但其安全性,要遜色不少。

官方資料顯示,蔚來ES8配備的是75kWh、100kWh和150kWh的三元鋰電池包。

新能源車的電池系統十分複雜。怎麼能快速充電?如何保證電池不會出現過熱的情況?如何做好電池的阻燃?如何讓電池以最佳的狀態運行?這裡涉及到一個專業名詞——BMS系統。

所謂BMS系統就是電池管理系統,由於技術複雜性,是業界公認的一個高難度產品。

BMS 最大的難點之一在於,鋰離子三元電池安全高效運行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

簡單來說,鋰離子電池有一個正極和一個負極,裡面是電解液,中間有隔膜。充電的時候,鋰離子從正極穿過隔膜跑到負極,這是脫嵌、插入的過程;放電的時候,鋰離子從負極穿過隔膜往正極跑,這是脫插、嵌入的過程。

平時,正常充放電都沒問題,可是一旦遇到異物撞擊或者針刺的話,中央隔膜破裂,正負極直接相連,發生短路後會釋放出大量的熱,使得材料融化,電池就會自燃甚至爆炸。

當新能源車發生碰撞之後,或是由於其他零件損壞起火,導致電池起火爆炸;或是撞擊猛烈,直接導致車輛爆燃。這時,新能源車燃燒的火勢,通常較燃油車更快。

從電池系統的阻燃設計方案來看,在正常情況下,阻燃系統可以發揮預防作用。而一旦出現重大事故,阻燃系統在遭到破壞之後,面對爆燃,其作用已經微乎其微。

此外,新能源車內在製造過程中,還使用了數倍於燃油車的電子元器件,也進一步增加了燃燒的速度。

“電池安全”焦慮難解

目前,新能源汽車技術層面兩級分化明顯,一方面,頻發的自燃、燃爆問題仍然是消費者們心中的一根“刺”。另一方面,動力電池技術迭代速度快,致使續航能力有長足的進步。

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為首的動力電池研發公司已成為該領域世界知名企業,與各大汽車品牌合作不斷。此外,國家曾多次出手加強防控安全監管。

例如在《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國標中,強制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

2022年7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負責人郭守剛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強調,在動力電池安全防控方面,要提升動力電池熱失控報警、安全防護、低溫適應等性能水平,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安心使用。

然而,電池安全測試仍面臨著挑戰。一方面,硬件方面的設計難以完全避免電池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軟件方面的監控也可能出現漏洞。因此,整車廠們仍在不斷探索新的測試方法,以提升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在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措施將繼續優化和提升。同時,消費者也需要注意日常使用的安全性,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7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6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市場佔有率、保有量均創歷史新高。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李偉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