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做到這三點,過得更好

黃帝養生

傳播養生知識

交流養生經驗

公眾號合作請聯繫 QQ:365300103

《易經》是一部闡述天地萬物、宇宙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蘊含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和辯證思想,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運行的規律。

《易經》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易經》裡,闡述了在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三點習慣,做到了,就能讓生活過得更好。

01

“守”時

《易經》中講:“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吞雲吐霧的龍,尚且需要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能高能低,何況沒有“神通”的人,更需要厚積薄發,把握時機。

學會“守”好時機,方可事半功倍。

齊白石,27歲才開始學習畫畫,僅僅是餬口,年過半百之時還是一名“北漂”,賣一張畫的錢還買不到一白菜。但齊白石從未放棄,不管日子如何艱難,他仍每天堅持作畫,還開創了新的國畫手法。

後來機遇巧合,陳師曾見到他的畫,十分欣賞,登門拜訪後,鼓勵齊白石不要迎合別人,走好自己的路。終於在他58歲時,聲名鵲起,迎來事業巔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場順序。

在人生四季中,花期並非相同,有的花開在早春,有的花開在晚秋,但都是最美的。在這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我們能否把握當下,在機遇來臨之時,將多年積累薄發,守得雲開見月明。

守時不僅是準時,更是把握時機。在時機和時勢尚未成熟時,該蟄伏時要蟄伏,做好積累,待時而動。

02

“守”中

《易經》言:“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做人要中正立身,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

東漢時期,楊震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拜訪,並懷揣著十斤黃金相送。楊震沒接受,王密便說:“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回:“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感到慚愧,怏怏而去。這個故事還被傳為美談,且稱楊震為“四知太守”。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只有中正自己的內心,才能將人生過得明亮豁達。

“守”中,還要做到中和待人。

《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不受情緒牽絆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

所謂的“中和”實際上就是對於自我情緒的控制。中和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它不是忍氣吞聲,而是時刻能夠給予他人尊重。

為人處事不走極端,不唱高調,話不說滿,事不做絕,剛柔並濟,做到恰到好處。

中正立身,中和待人,所有的高明最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境界。

03

“守”變

《易傳·繫辭》中講:“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循環往復,革故鼎新才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本源。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一切都在時刻改變,因此不要懼怕改變。”既然外部的萬事萬物都隨時在變,那如果做事還拘泥固執,不懂變通,又如何前進呢?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有一則故事。

有個叫劉羽衝的滄州人,偶然機會得到一部古兵書,熟讀後就覺得自己可以統領十萬軍兵衝鋒陷陣了。正巧鄉里出現土匪,劉羽衝就自己按照兵書上所說,訓練鄉兵與土匪們打仗,然而上陣即潰敗,自己還差點被土匪捉去。

之後劉羽衝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書,伏案苦讀數年,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為肥沃之地,就畫了圖去州官那裡遊說進言。州官也好事者,就讓他用一個村落來嘗試。他帶領村人按古書所說之法造水渠,水渠剛造好,洪水就來了,順著水渠灌進來,禍害了全村人。

從那以後,鬱悶的劉羽衝就總是自言自語說:“古人怎麼能欺騙我呢?”沒多久就病了。

“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天地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中,變通要合乎時宜,不可不變,也不可亂變。

任何事物,目標的達成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做到的,實踐的過程必不可少。只有理論的方法而沒有實踐經驗,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意識到變化,接受變化,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一格,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才是應對變化的真諦。

只有掌握變化者,才能不負過往,無畏向前。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走進健康生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