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痛風 “會吃”是關鍵

     痛風是由於人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所導致的疾病,發病原因為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長期過高,後形成尿酸結晶沉積在人體組織中。痛風雖然主要症狀表現在關節,卻屬於全身性疾病,可引起關節畸形。如果不及時治療,痛風進一步發展,還會影響到其它臟腑器官,其中最主要的是腎臟,嚴重時會導致腎功能損害,甚至可演變成尿毒症。痛風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肥胖者與腦力勞動者發病率較高,而且明顯有“重男輕女”傾向,男女之比為3~4∶1。這是因為,女性的雌性激素能夠促進尿酸的排洩,但在更年期之後,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明顯降低,因此對於痛風的防治也不能放鬆。

     痛風這種病以前稱為“帝王病”,是典型的“富貴病”,在我國很少見,只有在西方國家的上流社會中才有較高的發病率。但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而漸漸“普及”,痛風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發病率越來越高。據估計,國內的痛風患者大約在1200萬人以上,而且還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痛風發病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大多數痛風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急性期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痛勢劇烈,常在夜間突然發作,主要發生部位在四肢的末端,特別是足部的大腳趾,並有反覆發作的傾向,可造成關節永久性的損害及關節變形、破壞,導致殘疾。而在慢性期則表現為痛風結節形成,關節骨質遭到破壞,出現疼痛、功能障礙,並可伴隨泌尿繫結石和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

     研究表明,引發痛風發作的“罪魁禍首”依次是飲食不節、過度疲勞、飲酒過量、受涼感冒、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外傷感染和過度運動等。有不少人往往在節假日誘發痛風,究其原因,就是節假日期間容易暴飲暴食和疲勞過度。因此若想遠離痛風就必須“節制飲食、注意休息”。所以可以說“會吃”“管好嘴”、注意調節飲食結構是預防痛風的關鍵和最重要的環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