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雨婷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杭緞織造技藝傳承人,她出生在百年織緞之家但從小學習武術,之後考入警校並且留校任職。27歲那年,她辭職回家繼承家族技藝。在努力復原古代紋樣的同時,她不設限地和不同行業跨界合作,碰撞出杭緞的更多可能。
責任
坐在老式織機前,杭緞織造傳承人姚雨婷開始熟練地織布。她兩腳踩在踏板上,左腳踩下踏板,讓經線分層形成梭口,拿著梭子的左手輕巧地一扔,讓帶著緯線的梭子從梭口穿過,落在右手,再用左手拉筘,將引過的緯線打牢,然後踩下右腳,右手投梭,打緯,拉筘,如此循環交替。不斷往復的梭像魚一樣靈巧地在絲線中游動。
姚雨婷從小熟悉織機的操作。這臺織機原本是她曾祖母的嫁妝,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很早的時候,這臺需要純手工操作的織機就已經退出日常生產,平日裡,它就被擺放在杭州費莊華髮織造廠的杭緞織造展陳中心,只有像6月這天,有人來採訪或者參觀時,姚雨婷才會坐下來演示如何操作。
今年34歲的姚雨婷是費莊華髮織造廠的總經理,也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杭緞織造技藝傳承人。杭緞產自杭州,是中國絲綢的代表產品,在絲綢界歷來有“蘇絲杭緞”之說。它由桑蠶絲織制而成,質地較厚,光滑,柔軟,光澤度非常高。不同於其他紡織產品,杭緞的絲線更細、更滑,在生產過程中每八根經線就需要加一根浮線。通過經線或緯線在真絲面料表面有規律地沉浮,才能織就杭緞平滑、有光澤的質感。通過提花,還可以在緞面織出各種圖案。
花本式提花機
一臺織布機上,成千上萬根細絲交織錯落,離不開紡織工極強的“眼力見”。有經驗的紡織工能從大量的絲線中迅速找出斷的那根然後接上線頭。接線頭同樣是個技術活,線頭接得快,布就織得多;線頭的結打得小,布面就看不出什麼瑕疵。
織布還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從一根絲到最後的杭緞,有一套相對複雜的工藝流程,包括原料挑揀、浸漬、晾乾、翻絲、並絲、整經、加捻、穿綜、穿筘、倒筒、搖紆、織造、精練、印染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經驗和判斷。比如絲需要在室內自然陰乾,對溫度、溼度的把控直接影響了絲的韌度,如果太乾就容易斷。
從曾祖父一輩起,姚雨婷家就開始織造杭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姚雨婷的父親創辦了費莊華髮織造廠。那個時候,費莊有很多做絲綢的工廠,但隨著房地產的興起,大量的人買房,裝修,其他工廠都轉去做沙發布和窗簾布了,只有姚家堅持了下來。“之所以堅持一直在做,是因為有一份情懷在裡面。如果我們不堅持做,那麼懂這些的人將會越來越少。”姚雨婷在一次採訪裡說。
但杭緞的織造技藝複雜,年輕人不願意進入這個行業,而父母年歲漸長,廠裡的工人也都已經四十歲以上,姚雨婷開始擔心人才斷代的問題。2016年,姚雨婷辭去工作,回到家裡從事杭緞織造。
她說,隨著她逐漸成長,越來越瞭解杭緞的現狀,“也意識到自己有這樣一份責任去繼承”。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藝,她不能丟。
挑戰
生絲分成經線和緯線,在現代機器上進行織造
除了責任,姚雨婷回來也是因為喜歡。姚雨婷從小在工廠長大,對杭緞織造很熟悉,但一開始,她沒覺得那有多特別。因為父母很忙,很多時候,姚雨婷都是一個人在看電視。她喜歡看武打片,覺得武術很酷。三年級的時候,姚雨婷看到電視裡文武學校的廣告,就自己打電話諮詢報名。這之後,她開始在文武學校學習傳統武術和散打,一路學了近十年。為了發揮所長,也因為覺得穿制服很帥,高考後,她又上了警校,畢業後留校工作兩年,之後在看守所工作,似乎走了一條和杭緞完全無關的路。
但杭緞其實從來沒有離開姚雨婷的生活。從養蠶、翻絲、織布到幫忙翻面料、計米數,在工廠裡打轉的姚雨婷從小就接觸過杭緞織造每一個細小的工序,“好玩”是她提到這些時的高頻詞。“那個時候在很吵的車間裡,要是醒來,看到爸爸媽媽(在幹活),覺得挺好玩的。小孩子其實很聰明,看你操作了,你讓我模仿是很快的。就是說從小就知道這些東西,玩出來的。”
“每道工序都很好玩”,比如養蟬,“你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看到它從芝麻這麼大,再長到很大的,然後開始吐絲。”杭緞從一根普通的絲到一塊精美的布,這其中千絲萬縷的變化也讓姚雨婷感到“神奇”,她覺得,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女工正在檢查經線、緯線是否有斷線情況
即使在武術的世界裡,她也能發現杭緞的存在。在學傳統武術的時候,她的表演服是用杭緞做的;她用的刀和棍,也有用杭緞做的裝飾。“杭緞給你的輸入是很持久的。”
有一點在姚雨婷心裡也越來越清晰:早晚有一天,她會回來從事杭緞織造。“在之前我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或者是說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以後的人生可能都是杭緞。”
其實早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姚雨婷就提出過要回家裡幫忙,但她父母覺得工廠工作太辛苦,收益也不穩當,希望她找份穩定的工作,或者考公務員,過安穩的生活。雖然當時聽從了父母的建議,但每當閒暇的時候,姚雨婷都會去上手工藝課程,比如扎染、滴膠、手工皂,還有各種文創班和企業管理的培訓課程,“各種各樣你能想到的功課我都去參加了一遍。”她覺得等以後回家做杭緞,這些可能用得上。
這樣的生活過了五六年,姚雨婷覺得是時候回來了。“如果再不回來的話,可能性格就被磨平了。也可能這一生也就在外面上班,穩穩當當地過來。”
她不想這樣一直按部就班下去,想去做“更有挑戰的東西。”
挑戰果然一個接一個地到來。剛回來那陣,姚雨婷摩拳擦掌,渴望創新,渴望開發杭緞的各種可能性,讓更多人瞭解杭緞,但在父輩看來,他們最重要的事情是“身上的責任”,他們必須首先保證工廠的正常運轉,讓員工能活下去。“而且那個時候傳統文化和國潮其實也沒有那麼風靡,整個經營狀況也是一般般,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叫守業,比較艱辛一點。”
姚雨婷的很多想法,都遭到了否定。比如更改組織紋樣。那時候廠裡用的還是非常依賴人工的老機器,更改組織紋樣可能要投入好幾萬,父母對於這件事就有些難以接受。
姚雨婷還想開闢一個杭緞織造展陳中心,展陳各種杭緞產品以及老式織布機、搖緯車、木梭等傳統的織造工具,讓來參觀的人不僅可以看到杭緞的品質,還能瞭解杭緞的織造技藝和文化內涵。但這個想法一開始也遭到父輩的反對,覺得這是在燒錢。在一次採訪裡,姚雨婷說,“他們靠織機發家,在行業裡幹了大半輩子,從來也沒有聽說過誰把廠裡的織機擺出來看的。”
姚雨婷從課堂上學來的企業管理方法,在自家工廠裡也水土不服。課堂上,老師教的是如何管理一個層級分明,人數上千、上萬的公司,但自家的工廠還帶著作坊的性質,除了父母和一個業務員之外,全是在一線操作的工人,怎麼和他們溝通,姚雨婷沒有經驗。
碰撞和衝突也就時有發生。比如姚雨婷想要創新面料,即便過了父母那一關,要說服工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驗豐富的工人會覺得要修改組織紋樣,又要改變絲的浸泡、軟硬,以經驗判斷,很難做到。還有的時候,姚雨婷想給客戶打個小樣,覺得只做十幾米就夠了,但工人覺得,每十幾米就要更換紋樣很麻煩,費時費力不值得。面對這樣的情況,姚雨婷也沒有特別的技巧,只能耐心溝通。如果工人覺得做不到或者不太願意做,她就自己動手,讓對方慢慢去接受。
雖然挑戰不斷,但姚雨婷依然樂觀且充滿自信,在她看來,經營管理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她慢慢摸索就好。而她想做的事情,也一點點在實現,“只不過是早和晚的問題”。
復古與創新
博主“小柔SeeU”參觀絲廠,生絲在這裡晾曬
在姚雨婷做的所有事情裡,產業升級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她回來以前,工廠還是平房,房屋狀態不好,每逢下雨或是刮颱風,父母就擔心房子會倒塌,會淹水。這幾年,他們陸陸續續把平房拆除、改建,新房子的層高更高,大型的機器也就能夠引進了。
引進更現代化的機器之後,很多原本需要靠手工完成的事情都可以被機器代替。比如左右穿梭,以前如果有線斷了,需要靠人的眼力及時發現,現在機器自動就會停下來,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手工製作。杭緞在織造過程中的很多工序,無法完全被機器替代,且手工製作出來的杭緞質感和機器織造的會有一些差異,比如用大機器織造出來的杭緞是有毛邊的,而手工織造的是光滑的,韌性也更好,有些品牌更偏愛手工製作的杭緞,手工製作有它獨特的優勢和市場。“兩個是很矛盾的問題。我們這種時候其實也是迫於無奈”,姚雨婷說,新的機器對人經驗的要求更低,這樣才能讓年輕人也願意進入這個行業。原本廠裡的工人年齡都偏大,面臨斷代問題,但現在廠裡也有90後了。
新與舊,有時是一種取捨和平衡,而有的時候,可以同步進行。在杭緞的傳承上,姚雨婷就選擇復古與創新並行。
2016年開始,姚雨婷和做考古相關工作的朋友合作,一起復原了一些古代服飾的紋樣,包括清朝旗人女性便服、漢族女性襖裙等服飾上的紋樣。2021年,由姚雨婷復原的明清兩代服飾紋樣還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姚雨婷說,傳承杭緞,追溯和延續歷史很重要,“越往下,這些東西就越難找回來”,所以要通過研究、探索,還原和保存最古老的文化。
復古以外,創新同樣重要。在大眾的認知裡,綾、羅、綢、緞是比較高端的面料,用這些面料製作的衣服也更適合年齡偏大的人群,為了打破這種固有的認知,一方面,姚雨婷不斷設計新的紋樣、圖案,讓杭緞更貼近潮流;另一方面,她希望杭緞作為一個載體,可以和任何行業結合,碰撞出新的產品,而不侷限在服飾上。
2019年,姚雨婷和藝術家蔣友柏合作,把蔣友柏的繪畫作品《七彩鸚鵡》做成了杭緞手帕。手帕上,身披七彩羽毛的鸚鵡恬靜地駐足枝頭,“五彩繽紛的色彩可以更好地表現杭緞織造技藝的精湛之處”,姚雨婷說。實際上,很多繪畫作品都可以通過杭緞織造技藝還原出來,這樣的嘗試“給杭緞的圖案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將繪畫作品做成杭緞手帕,姚雨婷還用杭緞製作了花卉、包、耳環、錶盤、屏風、背景牆等衍生產品。“不設限”,姚雨婷強調,不管什麼領域,都“直接可以跨界做。他們擅長什麼,我擅長什麼,一起共創”。
從學武術、做警察到回來做杭緞,很多人問姚雨婷這樣的跨界會不會很大,但姚雨婷覺得,跨界是一種優勢。就像她現在和不同行業的人合作,每個人對杭緞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樣能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讓杭緞永遠散發新的活力。
作者 肖涅
編輯 Chen
攝影 李松鼠
新媒體編輯 Sissi Hua
排版 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