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對於近年來的智能手機市場來說,小米可以說是其中“居功至偉”的一家廠商。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確實在客觀上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倒逼”許多廠商只能不斷給旗下的產品增配。特別是在主流的一千到三千元價位段,讓許多消費者用上了此前想都不敢想的更高配置,也讓一些此前從沒接觸過智能手機的消費者步入了“移動互聯”時代。
但這些甚至都還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縱觀這些年來的小米發佈會和他們的官網產品信息就會發現,小米對於產品的“配置信息”可以說是相當公開。
公開到了什麼程度呢?例如,小米曾在小米10上同時使用過三星和華星光電的屏幕面板。當時這件事在新品發佈會上就進行了篇幅不短的說明。後來的歷代小米、Redmi機型,無論是使用國產屏還是海外供應商的面板,基本也都會在發佈會上做出明確的說明。
正因如此,在有了小米的“帶頭作用”後,如今絕大多數的主流手機廠商在官網產品信息頁面裡,基本也會給出相當詳細的參數,而不只是僅有屏幕尺寸、分辨率、主控型號、內存容量,以及相機像素這麼幾個簡單的數字而已。
所以哪怕是對於一些沒有那麼“開誠佈公”的廠商,只要它們的產品頁面上有那麼一些看似“遮遮掩掩”的信息,其實就已經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分析出其背後的用料水平、技術代次,乃至產品的誠意高低了。
-
比如說,屏幕的“峰值亮度”就有不少信息量
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手機屏幕要那麼高的亮度幹什麼?但實際上,足夠高的峰值亮度一方面意味著在戶外或強光環境下,手機的屏幕依然可以通透顯示,能看得清楚。另一方面來說,“峰值亮度”這個指標其實可以很容易用來識別屏幕廠商、用料級別的一個標誌性參數。
比如在如今的技術框架下,2000nit以上的峰值亮度基本才意味著2023年的新款旗艦手機面板。例如OPPO Find X6 Pro採用的2500nit(三星E6),小米13 Ultra的2600nit(華星光電C7),榮耀Magic V2系列外屏的2500nit(京東方Q9)。當然,也有剛剛發佈的蘋果iPhone 15系列全系的2000nit(三星M12)等等。
相比之下,如果發現某款機型的屏幕峰值亮度落在了1500nit到1800nit範圍內,那麼它可能使用的可能就是較早期的三星E6、E5材質(部分2022年的國產高端機型)、上一代的三星M11材質(例如三星S23系列,相比M12的1-120Hz可變,M11的最低刷新率為10Hz,因此要略微更耗電)、又或者是國內屏廠維信諾的VM7方案(典型的例子就是榮耀Magic 5 Pro,以及部分批次榮耀Magic V2系列機型的內屏)。
那麼如果標註的手機屏幕峰值亮度再低一點,比如1000nit或1300nit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兩個可能。第一是它可能使用了更老的三星E4面板或京東方Q8材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已經是2021年的“庫存”了。當然,第二種可能就是手機廠商為了省電、為了屏幕壽命,或是因為產品不支持某些超高亮度的HDR標準(最典型的就是杜比視界),所以故意調低了屏幕的峰值亮度。
-
除此之外,調光頻率也不只意味著“護眼”與否
除了峰值亮度外,手機屏幕的調光頻率同樣也是鑑別用料的一個“小竅門”。
如果看到一款機型的屏幕峰值亮度非常高,可以達到1800nit、甚至2000多nit,但其調光頻率最高只有1440Hz,這也就意味著它幾乎100%是三星的OLED屏幕。這是因為海外屏廠對於“高頻PWM”這件事確實不如國內屏廠重視,所以哪怕是三星的最強面板,調光頻率最高也就這麼多,所以算得上是個很明顯的“身份標識”了。
相比之下,國內屏廠華星光電對於PWM調光護眼的重視度則要高於三星很多,但依然次於京東方。所以可以看到,大量採用華星光電屏幕的高端機型,其PWM調光這項參數是2880Hz,這也是個很好記的“典型值”。不過這裡順便說一句,華星光電的屏幕有著國產屏裡獨到的12bit顯色,也就是說它的色彩細膩程度是其他10bit屏理論上的64倍。所以如果對“護眼”沒有那麼極致追求、但是非常重視色彩,那這些具備2880Hz調光、12bit顯色的華星光電屏幕,顯然會是更好的選擇。
最後,就要輪到“護眼之王”京東方了。不論色彩、亮度,如果只看調光參數的話,京東方屏幕(Q9和Q9+材質)目前高達3840Hz的調光頻率,確實是理論屏閃最少、最“護眼”的方案。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既要追求護眼,又確實不得不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前提下。畢竟如果只是要護眼的話,只需少用手機不就行了?
對了,與前面的峰值亮度道理一樣,如果看到哪款機型的PWM調光頻率不是1440Hz、2880Hz、3840Hz這三個數字中的一個,那麼基本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它使用了更小眾、技術略差的供應商,其次就是它雖然用的也是大廠面板,但並非最新、最好的型號,而是可能用了相對老舊的方案。
-
最後,不同容量的機型閃存速度可能會有很大區別
如果對閃存、固態硬盤的相關知識有所瞭解,那麼想必你可能也知道,閃存的大小很多時候不僅僅影響到容量,實際上也會對速度帶來很大的影響。
之所以會這樣,通俗來說有兩種原因。其一,閃存的主控是有“通道數”這個概念的,也就是說其連接的閃存顆粒數量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值,才能把主控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小容量閃存與大容量閃存即便主控相同,但因為小容量閃存的主控性能“吃不滿”,所以會導致速度可能只有大容量的一半左右。
而第二種情況就更常見了,那就是小容量閃存和大容量閃存乾脆用的就不是同一代的主控方案。這是因為隨著閃存技術的進步,“起步容量”必然會越來越大。比如三星旗下的後期型號UFS3.1(即俗稱的“超頻版”或v6型)起步容量就是256GB,不存在小於這個數字的型號。因此就會出現部分機型宣傳自己使用了“超頻版”閃存,但其實只有256GB以上的版本用的才是這種芯片,而128GB型號用的還是v5版閃存的情況。
當然,通常手機廠商在混用閃存時都會做出說明,明確表示大容量版本使用了性能更高的方案。特別是對於一些技術架構特殊的產品來說,它們的最高存儲容量型號,更是因為使用了雙閃存陣列的方式來實現,因此還會具有比小容量版本翻倍的性能優勢。
不過從我們的經驗來看,無論是“小容量版本可能會閃存規格打折”,還是“超大容量版本性能可能翻倍”,廠商普遍都會採取“說了、但不那麼明確去說”的方式公示。所以這也就需要消費者在相關產品頁面,特別是容量、閃存相關的宣傳信息裡仔細查看才行。畢竟自己花的是真金白銀,就算廠商盡到了“說明義務”,但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買到的產品不盡如人意。
“純國產影像旗艦手機”,究竟還需要等多久
從領先到平平無奇,如今的國產旗艦CMOS究竟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