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調理脾胃虛弱的方子,張仲景只用了兩味藥

一個調理脾胃虛弱的方子,張仲景只用了兩味藥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脾胃虛弱的表現有很多,比如胃脹就是表現之一,有時候會感到胃裡有股氣頂著,打不出嗝,有時候是吃完飯以後胃裡脹。

這兩種情形,有一個統一的調理方法,就是用白朮、枳實泡水喝,這個方子是從醫聖張仲景那裡學習來的,張仲景有一本書叫《金匱要略》,裡面有一個枳術湯,正是此方。

枳術湯:枳實15克、白朮10克

當我們感到脹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氣機壅滯,身體的那股氣沒有辦法正常升降。這裡的升,升的是清陽之氣,降,降的是濁陰之氣,清氣歸脾,濁氣歸胃,也可以理解為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處於鬱滯的狀態,嚴重的胃氣還會往上走。

脾胃已經轉不動了,運化能力就會下降,那些吃下去的飲食水谷就變成了另一種積滯滯留在脾胃,對氣機升降又造成了新的阻礙。這時候我們就要健脾,恢復氣機的升降之性。

白朮可以健脾,它為什麼有這個作用?我們看脾有哪些喜好。脾喜歡香,白朮氣香,脾喜歡溫,白朮性溫,脾喜歡燥,白朮性質偏燥。脾喜歡的,白朮都一一迎合,所以白朮能健脾,讓脾胃更好地運化,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另外,白朮還有升提的力量,能夠協助脾氣往上升。

中醫有一種說法叫欲升先降,當胃氣帶著濁氣往下降,脾氣就能帶著清氣往上升,所以在開方用藥上,這兩個方面往往要同時兼顧,仲景先生當然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於是又配了一味枳實。

枳實味苦,苦能下洩以降濁,用枳實促使胃氣下降,同時降氣就會耗氣,好在還有白朮,白朮能益氣健脾,這樣一來,在補瀉之間就能把握好一個平衡。枳實不僅能降氣,還能幫助把胃裡面的飲食積滯排空。

和枳實相似的有一個叫枳殼,枳實和枳殼源自同一種植物,且都是果實,嫩果叫枳實,熟果叫枳殼,成熟以後果實內部就空了,這是外觀上的區別。

入藥雖然分成了兩種,但其實二者在功效上區別不大,都能行氣降氣,只不過力度上有些懸殊,古人早就替我們總結好了,據《本草衍義》載:“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大致的意思是,枳實力猛,枳殼力緩,二者可以相互代替,如果你擔心枳實降氣太快,就可以換成枳殼。

圍繞著枳術湯,有兩個中成藥,一個叫枳術丸,另一個叫枳術寬中膠囊,後者比前者多了兩味藥,一個是柴胡,一個是山楂。

看到山楂,就想到它有消食的作用,肉食吃多了,膩著了,吃點山楂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法,山楂是常用的消食藥之一,在脾胃運化不及時,飲食積滯的時候,能派上用場。再說柴胡,柴胡主入肝經,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肝氣不舒也會把脾胃之氣鬱住,使脾胃更加虛弱。另外,柴胡也有升提的力量,能升舉脾胃中的清陽之氣。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