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孚民
| 簡介:成孚民(1906-1996),五十年代到新疆,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新疆分會會長,自治區科協、政協委員,自治區中醫院副院長、顧問,自治區中醫研究所所長,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解放初期的新疆地區醫療還不發達,成孚民把內地的中醫技術帶到了邊疆。他在新疆工作四十年,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事業的發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和中醫研究所的創建、培養中醫人才、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新疆中醫界鼻祖。他幾十年來為新疆的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為西北邊陲人民的醫療健康默默奉獻。他高尚的醫德,影響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廣大年輕中醫。成孚民從醫近六十年,在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理論有很深的造詣。他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思想潛心研究,吸取精華為己用。他精於辨證,譴方用藥別具風格,他所創的治療癇證的經驗方“安神定癇湯”入選《名老中醫屢試屢效方》。 |
-
《本經》:利水道小便除溼痺。 -
《別錄》:強陰益精,明目療赤痛。
肝開竅於目,腎為肝之母,因此,凡治療目疾者,除治風火外,多以腎水不足肝腎陰虛論治,認為淡滲利水,必致肝腎之陰更為耗傷,皆避而不用,《別錄》言車前有強陰益精、明目療赤痛的作用,應怎樣理解呢?
鄒潤安《本經續疏》是這樣講的: “水流氣順則下益於精,血蕩水隨,……水道不利,而溺澀因溼而痺者可除,即目赤痛而不明者亦可已。”可見氣不順(化)則水停於中,水精不得四布,勢必影響到精的化生,即精無所益。
《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
這說明了五臟六腑的精氣一旦得不到充盈而不能上注於目,就會發生各種眼疾;另一方面,小便滯澀不利則水溼可以停留於中。胃為水溼所困,不能把五臟六腑之精氣敷布全身,上注於目,目中之精氣受到水邪的干擾,凡此均足以釀成目疾。
故治目疾用苓桂術甘湯加車前子以淡滲祛溼,清利水溼,養胃益精,水溼祛除,精氣敷布,眼疾自除。
由此可見,《本經》論治藥物功用之精,《別錄》對藥物主治敘述之妙,深為可貴。
另用車前子,配伍麻黃、荊芥、甘草,組成麻荊車甘湯,治療跌打損傷頗有效驗。凡跌打損傷者,無論內外傷,立即煎服或研末沖服,如藥後汗出小便利,每可防止病情惡化,然後再請外傷科醫生治療,實屬有益無害的簡易方劑。
方中之麻黃、荊芥,可以開腠理,通血脈;車前通利小便為要藥,以救傷科患者每以尿閉之逆證,立意極精,幸勿以藥微價廉等閒視之。
各家本草,雖多言車前淡滲不走氣,有益腎固精及明目的作用,但必須明確這些效用,都是從通調水道除溼痺而來的,若小便頻數甚至失禁者,切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