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搜索”改名“小悟空”,但可能更對用戶的口味

“悟空搜索”改名“小悟空”,但可能更對用戶的口味

用AI來為旗下的業務賦能,如今已然成為了各大互聯網廠商的共識。日前字節跳動旗下的“悟空搜索”應用改名為“小悟空”,並調整了產品方向、轉而專注於提供AI工具。根據App中的介紹顯示,“小悟空”提供了20餘個分類和200多個工具,可滿足用戶的工作、生活和娛樂需求,此外這款應用還具備智能對話功能,可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並進行輔助推薦。

不同於ChatGPT、文心一言,乃至字節跳動自家的豆包,這一類基於大語言模型的AI聊天機器人,“小悟空”與百度輸入法的“超會寫”其實才是同一類的產品,它們都是大模型衍生出的原生AI應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悟空搜索”到“小悟空”,字節跳動相當於是重構了這款產品。

此前,悟空搜索是組成字節跳動搜索業務的三駕馬車之一,主打的是“優質信息,搜索無廣告”,為用戶提供清爽的瀏覽體驗。眾所周知,廣告是搜索引擎最為重要的盈利方式,同時也是導致搜索體驗下降的罪魁禍首。目前主流搜索引擎呈現的狀態,是用戶需要在廣告的包圍裡辨別出有價值的信息,再加上競價排名的存在,更是讓用戶的搜索幾乎變成了沙裡淘金。

當時悟空搜索打出無廣告的招牌,無疑就是差異化競爭的一種方式。只可惜從現在的結果倆看,無廣告的悟空搜索似乎與當年號稱要做“三零手機”的魅族一樣,並沒能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其實原因也不理解,畢竟搜索引擎只是一個工具,用戶用它是為了能即時的獲得信息,所以此時廣告可以忍受,但不能忍的是搜索不到所需要的內容,而後者恰恰就是作為後起之秀的悟空搜索,比不了傳統搜索引擎產品的地方。

從悟空搜索改為小悟空,基本可以視為是字節跳動的“廢物利用”。如今,小悟空App已經幾乎沒有一絲一毫與搜索有關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圍繞AI能力建設的六大模塊,其中包括創作生成、學習提升、工作職場、專業諮詢、虛擬角色、休閒娛樂,幾乎囊括了目前用戶可以用AI實現的所有能力。

例如在小悟空App上,希望藉助AI來提升自己的用戶,可以獲得免費的AI外教來當外語陪練;想要打發時間的用戶,可以讓AI扮演曹操與你來玩一場“青梅煮酒話英雄”;想要在互聯網上滿足社交需求的,可以讓AI來作為24小時的聊天對象;想要尋求法律問題解答的,也可以讓AI提供免費法律諮詢。這樣來看,小悟空的模式就很有意思,因為它完全可以被視為是將AI大模型給App化了。

相比於依託Web端的ChatGPT、文心一言,它們的本質其實相當古老,如果拋開AI能力,更是在產品設計上舉手投足間散發出的都是來自PC時代的氣息。換而言之,ChatGPT、文心一言這類產品其實並不屬於用戶友好型,因為想要發掘它們的能力,需要有合適的提示詞(Prompt)。

但問題在於,通過添加上下文以及多元素的提示,將大型任務分解成多個更加簡單的子任務,在改進優化中完善提示詞,直到得到想要的結果,這一能力普通用戶是很難具備的,所以也導致了這類產品的能力無法被大多數用戶發掘。最終的結果就是ChatGPT、文心一言給用戶的新鮮感可能會極為短暫,用戶在短暫嚐鮮後就會將其拋諸腦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創業者想出瞭解決方案,既然提示詞的設計有難度,那麼就儘可能忽略它的存在。比如前段時間走紅的妙鴨相機就拋棄了文本提示詞,直接使用了以圖生圖的策略。此次的小悟空App也一樣,它所提供的服務基本都是將AI大模型的能力重新包裝而產生,將使用場景細分出來呈現在用戶面前,並由官方在與AI的對話中提供相應的提示詞。

這樣一來,即使對於AI大模型提示詞完全不瞭解的用戶,也可以在一步步的引導下體驗AI的魅力。從這裡其實就體現出了國內廠商與海外廠商的區別,OpenAI的策略是提供一張白紙給用戶,到底能畫出什麼樣的畫全看用戶的水平,所以用戶在使用ChatGPT時的差異極大,有的人會認為它魅力無窮,有的則認為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反觀字節跳動的策略則是命題作文、而且還有格式要求,可供用戶施展拳腳的空間有限,但即便能力有限也能在事先劃定好的框架內得到一個湊合的結果。不得不說,在殘酷的國內互聯網行業中,能存活下的廠商無一不是懂用戶的。雖然小悟空本身並不特別,就是在字節跳動的雲雀大模型或BuboGPT基礎上套了一個現代化App的殼子,但奈何用戶可能就吃這一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MIOS或已不遠,哪些產品將有望最早“嚐鮮”

已經陸續被曝光的MIOS,其實會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做好“尊貴型”手機?三星再一次給出了答案

剛剛發佈的W24系列新機,再次展現了什麼是超旗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