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已經使得人工智能產業翻開了新的一頁,並且人工智能所描繪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盛世圖景也彷彿已經近在眼前。然而即便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如今企業界對它的態度還十分曖昧,更沒有外界想象中的那麼熱情、反而顯得有些頗為冷淡。
事實上,如今企業選擇對AI保持距離的緣由很簡單,畢竟企業的目的是為了掙錢,但現在圍繞生成式AI的相關法律幾乎還是一片混沌,甚至還沒有建立起一個預期,而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無疑正是商業組織最不願意看到的。
為了解決企業的擔憂,在這一輪AI變革中已經吃到了一塊大蛋糕的微軟站了出來。就在近日,微軟總裁Brad Smith、首席法務官Hossein Nowbar聯合發佈聲明稱,將進一步擴大對用戶使用微軟Copilot服務的知識產權糾紛支持承諾。
微軟方面在這一聲明中表示,由於作家、藝術家團體對AI大模型如何使用他們的作品提出了公開質疑,用戶擔憂他們使用生成式AI產生的作品可能會帶來知識產權侵權的風險,因此他們更新了Copilot的版權承諾,所有用戶如果因版權問題受到質疑,微軟方面將承擔可能會涉及的法律風險。
簡單來說,如果商業客戶因為使用Copilot或微軟其他AIGC服務而產生的作品,被相關實體指控侵犯版權,只要客戶使用了產品中內置的安全措施和內容過濾器(這項功能旨在降低AI產出潛在問題內容的可能性),微軟方面將會為客戶出庭辯護,並支付任何不利判決引發的賠償或和解費用。也就是說,如果微軟的商業客戶因為使用Copilot產出了有法律風險的內容,那麼微軟將會為客戶來兜底。
關於為什麼要這麼去做,微軟方面的說法,是他們將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到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的Microsoft 365 Copilot是一項付費功能,過去二十年裡微軟一直在為商業用戶的版權官司進行辯護,而在AI相關的版權問題上,微軟應該將這個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而非客戶的問題。
同時微軟敢於為商業客戶提供這一承諾,也從側面反應出了這家公司相信自己為Copilot及其他AIGC服務設計的旨在降低輸出侵權內容可能性的安全閥,是有效的。
雖然目前在全球法律界,無論大陸法系、還是海洋法系,對於AI生成內容還處於“缺位”狀態,同時對AI研發人員的權利也處於“真空”地帶。有的法律界人士表示,版權法案旨在保護人類創作、而非AI,因為只有人類享有獨創性的表達,AI生成內容則不具備獨創性,但也有人對此持相反的觀點。
而AI生成內容的法律反風險,則在於AI大模型的訓練方式是通過大量的語料庫進行訓練,是從各種類型的反饋中進行學習,並根據需要對反饋進行整理,以建立相應的模型,從而使得AI能夠對人類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回答和決策。從本質上來說,AI大模型其實與機器學習技術沒有多少區別,兩者也都是建立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
但問題就在於,這些用於生成代碼、文本、音樂和圖像的訓練數據,本身是由人類創建的,是微軟、OpenAI、Meta等公司從互聯網或其他途徑得來,而且其中大部分數據本身是以某種方式受到版權保護的。這也是為什麼如今OpenAI深陷訓練數據侵權訴訟,微軟的Copilot同樣也陷入了涉嫌通過對公共代碼進行“口吻改寫”、以規避版權方面問題的指控。
既然訓練大模型的元數據就可能存在版權風險,憑什麼大模型通過雜糅產出的新數據就能洗刷這一“原罪”呢?這其實就是相當多商業客戶的疑慮。雖然對於個人用戶來說侵犯版權並不算大事,“版權流氓”也很少盯著個人,畢竟個人很難為其帶來更大的價值。但商業客戶才是“版權流氓”的首要目標,諸如視覺中國、知網等公司的目標往往也都是商業公司。
由於生成式AI本身就是以效率作為賣點,產能也比以往的其他生產力工具高得多,所以這樣一來,也就是的起面臨“版權流氓”攻擊的可能會成倍放大。"如果Copilot等工具生成的內容受版權保護,我會被起訴嗎?”,也正是基於這一擔憂,商業客戶自然會對生成式AI保持距離。而現在微軟的承諾就是要給目標受眾吃一顆定心丸,並明確“如果被版權流氓纏上了,我們來替你打官司。”
不得不說,對於生成式AI這一新生事物,微軟這種赤裸裸燒錢的做法可能會相當有效。畢竟一旦沒有了法律風險,那些對於提升效率有著迫切需求的企業,又怎麼會不選擇Copilot來作為解決方案。
史上最“爭氣”的國產手機,以及它背後的歷史密辛
這款極為鮮見的早期國產智能手機,看點著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