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生平
趙樹屏(1891—1957),江蘇武進人,中醫學家。
趙老生於醫學世家,自幼秉承家傳,研讀醫書,業餘從父蒐集中醫古典醫學資料,因而得以博覽鑽研中醫經典著作,為以後的臨床與教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24年正式應診,同時又師事肖龍友先生,兼取其長,精研醫理,學業日進。30年代,任教於北京國醫學院與醫學講習會。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於1950年積極組建北京中醫學會,任主任委員,並創辦《中醫雜誌》。
1952年,為宣傳貫徹黨的中醫政策,發展中醫藥事業,他參加政府工作,1954年成立中醫司時任副司長。並先後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及衛生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1955年在《中國青年報》社做報告時心臟病發作,至1957年逝世,終年66歲。
學術貢獻
趙老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不僅精通中醫經典,尤重醫學史之研究。認為“中國醫學肇源邃古,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有其相當歷史。若想發揚國醫,非研讀醫史不足以明時代的轉移和學術的進退。非研讀醫史,不足以啟迪後學”。
在30年代初,任教於北京國醫學院時,親自編寫講授《中國醫學史綱要》一書,介紹我國曆代醫學的發展與變遷。
趙老對於如何系統地整理中國醫學,非常重視,認為“一切學說悉有因因損益可徵,而師傳授受,尤為吾人研究系統者所應留意”。必須“窮醫學之本源,明進化之陳跡”,方可使後人“取為師資,知所別擇”。
他在浩瀚的醫籍中,選擇自先秦至清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醫學梗概和系統源流,輯成《中醫系統學概要》一書,使人讀後對古代醫學流派的發展與其淵源有深入的瞭解,對中醫的師傳有進一步的認識。
1925年,為振興中醫,他在“改進醫學芻議”一文中提出,“重訂臟腑圖說,取近世解剖圖說,參以中醫氣化之理;整理古代醫籍,參酌中西——力求學說之昌明”。1927年,在以上思想的基礎上,又撰寫《關於國醫之商榷》一書。
1929年,針對有人反對江蘇省中醫聯合會建議之在教育部系統中加入中醫學校一案,趙老振筆書就“異哉歸醫學校系統案駁議”一文。
指出“中國醫學之亟待整理,無可諱言,而整理此數千年之國醫,又非設立中醫學校,召集有科學知識之青年,用科學方法從事研究,不足以完成此大業”。由此可見他對應如何繼承發展中醫學術以及培養中醫藥人才卓識遠見。
趙老臨床經驗豐富,尤擅長治療肝經之病,著有《肝病論》一書,曾有“不明內經之理,則對於審證似是而非,絕無實際”之論。
書中“肝病溯源”以及“本論”兩篇,在闡明病因之基礎上,還分為血虛陽亢的肝經證候、脾寒熱移於肝之證候、肝經經脈循行所過之處的證侯等等。不但論述精闢,在治療上也有獨到之處。其特點是藥物平常而份量輕,貴在中病即止。
趙老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40餘年,其一生嘔心瀝血,歷盡艱辛,為捍衛振興中醫事業,為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和培養中醫藥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