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留骨灰、5年內不做展,這位前衛藝術家是誰?

耿建翌《花邊》,布面油彩,共4幅,每幅63×52cm,1992年,私人收藏。


你會花錢僱人替你旅遊嗎?你是否想過鼓掌、穿衣一共分為幾個步驟?以及,你將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3月18日-6月11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呈現“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在本次展覽中,你或許就能發現以上問題的答案……

 

01

他是誰?

1994年10月13日,一個陌生人來找耿建翌,結果撲了個空。後者回家聽說了此事,不由問出:“他是誰?”於是,耿建翌讓見過此人的鄰居們事無鉅細地寫下整個過程。有人寥寥數語,有人洋洋灑灑,再配上簡筆肖像,這位陌生人的形象變得立體起來。

耿建翌《他是誰?》,共26件手寫文稿、速寫、照片,A4文稿每張29.7×21cm、照片每張20.3×15.2cm,1994年,Kröller-Müller美術館收藏,荷蘭奧特洛。圖片由亞洲藝術文獻庫(AAA)提供。

耿建翌《他是誰?》(局部),共26件手寫文稿、速寫、照片,A4文稿每張29.7×21cm、照片每張20.3×15.2cm,1994年,Kröller-Müller美術館收藏,荷蘭奧特洛。圖片由亞洲藝術文獻庫(AAA)提供。


通過這樣一件生活小事,耿建翌完成了觀念作品《他是誰?》。這件代表作也反映了其藝術創作的諸多線索——對個體身份的探索、對日常性的反思,以及將“調查”與“他人參與”作為方法。

對第一次聽說耿建翌這個名字的人而言,“他是誰”這個問題想必也縈繞心頭。只不過在人手一部手機、網絡發達的時代,人們或許不再仔細觀察、描述,只需要留個手機號碼、掃一下微信二維碼,或者在搜索引擎打出他的名字、點進詞條:


不過,這遠不足以體現藝術家的魅力。人的主觀描述仍然必要。在熟人眼中,耿建翌為人隨和、點子多,大家都親切稱他為“老耿”。他愛邊喝茶、邊聊天,但不愛總聊“藝術”。從中國美院畢業後,他留任從教30多年,提攜後輩,帶出了無數學生——包括陸揚、張鼎等中國當代藝術家。其“藝術可以學,不可以教”的理念廣為流傳。

耿建翌《無題》,紙本油彩,52×42.5cm,1982年,私人收藏。

好友、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在書籍《關於——耿建翌》前言中形容他:“絕對、徹底、乾乾淨淨,不修辭、不浪漫、絕不矯情。”17歲在少年宮學畫,19歲考上浙江美院(後來的中國美院),23歲畢業之際就畫出轟動一時的《燈光下的兩個人》,31歲成為最早一批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耿建翌的確如此。


耿建翌《燈光下的兩個人》,布面油畫,118×155cm,1985年,在2021年以747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藝術家的作品拍賣紀錄。

作為“’85新潮”中的領軍人物之一,他顛覆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傷痕繪畫”,也不同於80年代末興起的“政治波普”。其早期繪畫風格被藝評家高名潞稱為“理性繪畫”:畫面背景是虛無廣漠的,色彩多為藍、灰等冷色調,消解繪畫的主題敘事性,沒有情節對話,也無時間特徵。


耿建翌《理髮3號——1985年夏季的又一個光頭》,布面油彩,178×149cm,1985年,私人收藏。

在他看來,藝術不是煽情和媚俗,不提供任何感知愉悅,更直接,不曖昧。基於這一理念,耿建翌與張培力等多位好友藝術家共同創辦了先鋒藝術團體“池社”。在其宣言中,他們寫道:“藝術是一個池,我們的生存有賴於碳水化合物。我們渴望疲憊而令人心醉的莊嚴時刻。重要的是‘浸入’。結果是次要的,種子在不斷髮芽。真諦不可言說。


這一時期,他與池社成員合作完成了多件裝置、行為藝術作品,比如將“楊氏太極”的12種招式做成高3米的剪紙,貼在西湖邊南山路一堵牆上,觀察路人的反應。一系列無盈利性的自發藝術活動也預示著其將從繪畫轉向觀念創作……

耿建翌《池社活動之二“綠色空間中的行者”》,1986年,圖片由宋陵提供。 



02

“藝術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耿建翌是一個思維十分“清奇”的人。正如策展人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所說,他總能用簡單的故事表達複雜的概念。1988年,’85藝術運動如火如荼,一場“中國現代藝術展”正在籌備,將破天荒地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在此之前,主辦方計劃在安徽召開一場“黃山會議”。

於是,耿建翌假借主辦方名義給與會者分發調查表格,頗有惡作劇的意味。有人意識到不對勁,天馬行空、無厘頭地填寫;有人則一本正經,有問必答。在研討會上,他還為填寫表格的人發放證書,上書:“吃菜不如吃肉香”。背面則寫道:“由於您的合作,使每件作品得以最後完成。因而您將作為半個藝術家進入藝術史。”

耿建翌在黃山會議現場進行《表格與證書》第二部分行為,1988年

這件作品以一種戲謔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他對個體生命中遇到的規範、制度、準則的質疑。而就像開頭提到的《他是誰?》,這種調查統計的創作方式不僅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更有文獻檔案的功能,為一個時代提供著側寫。

同時,觀眾的參與與互動亦體現了其另一藝術理念:“我想自己工作一半,由觀眾來完成另一半。”比如他讓鄰居家的孩子提供家人、同學、學校領導、單位人事部門等開具的證明,證實“確有其人”;他讓參與者去跟蹤自己親近的人,詳細記錄下被跟蹤者一整天的言行,彙總為《工作筆記》;他還將《婚姻法》中的部分關鍵詞去掉,做成測試題,發給不同的人填空……

耿建翌《工作筆記》(局部),筆記本上圓珠筆,共11本,每本13.2×9.3×1cm,1995年,圖片由管藝當代文獻館提供。

可見,耿建翌的作品十分接地氣,離社會、離人及其生活很近。有些行為就像空氣一樣,人們早已習以為常、不假思索,甚至重複繁瑣,但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鼓掌的三拍》起源於廣播體操的分解圖,他覺得這種整齊劃一的規範“特別搞笑”,於是將再簡單不過的“鼓掌”分解,還附帶說明文字。

耿建翌《鼓掌的三拍》,絲網版畫(共3張),每張30×35cm;整體92×37cm,1994年,私人收藏。
耿建翌《穿衣的一個七拍》,複印圖片拼貼、木板,122×147cm,1991年,圖片由管藝當代文獻館提供。

與六七十年代在歐美興起的觀念藝術不同:耿建翌少了些自戀,剝離了一部分藝術家的主體性,不是自說自話、故弄玄虛,而與觀眾產生了更多聯結。後期,他甚至不願將自己的創作稱為“創作”,而是“做事”。他曾說:“對我來說,藝術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只是我看世界的一種媒介,通過這種媒介看世界,你會看得更細緻,會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這是藝術對我的幫助。

耿建翌《存在的證明》,攝影裝置:放大的證件照、證件原件(共7張),每張140×101cm,1998年,圖片由香格納畫廊提供。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他不止於創作,也組織過一些低成本的藝術項目,儘管他從不自稱為“策展人”。1994年,他發起了一個名為《同意1994.11.26作為理由》的項目,邀請施勇、展望等不同地區的十多位藝術家參與,讓他們以這一天的日期為題目創作,並將作品印在一張對摺明信片上寄給想要交流的人。而耿建翌自己則僱傭了一位女性,讓她在11月26日那天替自己到上海旅遊——在景點拍照,並記錄下行程、花銷等,從而完成作品《合理的關係》,一如他此前的藝術實踐。

耿建翌《合理的關係》,紙上印刷,1994年,私人收藏。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藝術市場逐漸興盛。但除了部分早期繪畫,耿建翌幾乎置身事外,專注於不同媒介的觀念藝術,試圖擺脫體制化的陷阱。他早在1992年就指出:“我過去認為一個完成的藝術作品,就像撒尿一樣——當它結束的時候,它也就結束了——你不需要帶走你周圍的夜壺的內容。但是現在情形不同了,你不再能在你任何喜歡的時候撒尿了,並且你不能處置它了。

藝術家耿建翌

或許就像池社宣言裡提到的,藝術是一個池,重要的是“浸入”。而耿建翌將日常生活的水流引入池中,並以鬆弛隨性的姿態遊弋其中。2017年,他在因病離世前,曾囑咐好友張培力:不保留骨灰,五年之內不要做展覽、不要出版物。後來,他的骨灰被撒入雅魯藏布江,不由讓人想到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不在墓碑上刻自己的名字、只寫上墓誌銘: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

在其去世五年後,一場回顧展終於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今年巡展至北京UCCA。如今,正是時候瞭解“他是誰”。

▲▲▲ 即將展出 ▲▲▲

覽: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

時間:2023年3月18日-6月11日

地址: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點擊圖片小程序購票

⬆️開展前享受早鳥優惠⬆️

精彩回顧:
沒有TA們,電影將黯然失色!
英國最頂級印象派收藏:考陶爾德美術館的魅力!
給皇帝送禮,也有假貨?

編輯、文  張劍蕾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