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 AUCTION
HONGKONG
黃宇興《河流》(局部),布面亞克力,152×300cm,2012-2013年,估價:220萬-320萬港元
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已走過40餘載歲月。藝術家代際更迭、創作主題隨勢而轉,色彩亦受時代影響而變換。保利香港拍賣在秋拍便呈現了60、70與80-90三個時代的藝術家作品,以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風貌與嬗變。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率先一睹佳作!
01
激昂年代
這是理想的年代。’85新潮為中國當代藝術繪出濃墨重彩的起點。藝術新星迭出,年輕的血液帶來希望的光輝。而受德國影響,中國的表現主義繪畫一路高歌,影響著一批初入藝壇、如今已是中流砥柱的藝術家。如果用顏色形容生於六十年代、活躍於八九十年代的藝術家,他們會是極具能量、對比強烈的原色。
張恩利《屠夫(五)》,布面油畫,189.5×109.7cm,2000年,估價:280萬-380萬港元
如保利香港拍賣在本季秋拍呈現的張恩利作品《屠夫(五)》。畫中,一位展露雙臂的男人站在砧板前,左手殷紅,骨骼與肌肉線條明顯——板上鮮血淋漓,他或許剛為客人揮刀斬肉。
該畫創作於千禧年,正值藝術家的“城市人物肖像時期”。90年代,中國社會迅速變革,生存的困境與消費主義的洪流交織,張恩利開始著眼於尋常人物與場景:戀人與酒館、舞者和舞廳、吃席的人群,以及屠夫與肉市。
陰鬱中暗含洶湧,“屠夫”系列可見受到培根、蒙克與蘇丁的影響。而系列作品中的《肉類市場(一)》《肉類市場(二)》已被泰特美術館收藏;《二斤牛肉》則是藝術家作品成交價的第三貴,曾與《屠夫(五)》一同展出於張恩利於2020年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個展“會動的房間”。
張恩利《二斤牛肉》,布面油畫,160×100cm,1993年,成交價:609.5萬元人民幣
如果殷紅是“屠夫”的主色調,藍色則是謝南星的主題色——其系列作品“第一頓鞭子”和早期的自畫像便多以藍色為主。而藝術家於2013年繪製的《三角關係逐漸移動No.4》中也可見散佈畫面上星星點點的藍。
此係列作品以弗洛伊德所作《受到一位裸體崇拜者驚嚇的畫家》為靈感,謝南星替換其中人物,並在畫布上鋪疊一層布,隔布創作,令油彩浸潤布面留在畫布之上。因此,畫面看似抽象,實則盡是寫實痕跡。上一季春拍,藝術家同系列作品罕見地現身拍場,超估價拍出——該作亦值得關注。
今年,王興偉格外“火爆”:個展“戀愛磚家”開幕、兩件作品經春拍躋身其成交價前五……本季秋拍,保利香港拍賣便帶來一件藝術家創作於2007-2008年間的作品《無題(小乞討)》。
畫中由黃色寫就的“廣告”背景與字前的棕色幾何形人互成對比。如果黃色象徵金幣與財富,行走的人與行乞的人便是城市中、資本轉動下的“無名之輩”。繪製該畫時,王興偉正計劃搬離上海,前往北京。輾轉兩座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這件作品揭露著商業社會中人與人的扭曲關係。
此外,趙剛的作品《Imperial Collection No.14》也將同臺競技。該畫以中國經典書畫為摹本,運用了紅綠、黃紫兩組互補色;《你喜歡我嗎》則是劉煒早期表現主義風格的代表,這種怪誕、潰爛的形象也被稱為“腐糜美學”。畫中,人臉紅粉,血肉難辨,直指人與社會、自我與慾望間的鴻溝。
02
前衛色感
承接80年代觀念藝術的餘波,中國當代藝術在90年代走向了國際:1993年,其首次以大規模群展的形式亮相威尼斯雙年展;同年,展覽“中國前衛藝術”巡展德國柏林世界文化宮、荷蘭鹿特丹美術館等世界重要機構。
這是蓬勃的年代。於90年代接受教育的藝術家恰逢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嶄露頭角,展覽頻繁,先鋒新潮的藝術事件與觀念伴隨其長大。創作時,他們對色彩的運用往往更大膽,就如黃宇興、歐陽春與劉曉輝等藝術家,其作品大多色澤明快甚至豔麗、熒光,彰顯著對都市化的理解。
譬如將在本場亮相的《河流》。該作出自黃宇興創作於2012-2013年間,畫面由遠至近,自寶石藍變為明黃,粉、紅與綠色點綴其間,河流的深邃與神秘盡收眼底。2020年,藝術家如黑馬般在市場內一騎絕塵,至今熱度不減;今年,《九龍圖》以2070萬元人民幣售出,成為其第二貴作品。而“河流”系列深受藏家喜愛,黃宇興作品首次突破500萬元人民幣大關便是《河流 漩渦》的功勞。
“河流”系列雖未及藝術家此後的“氣泡”系列色彩明度高,但已展露出熒光意味。而歐陽春“璀璨”系列作品《露天電影院之二》則能看出其對原色與二次色的交替運用,預示著未來更大膽的色彩表達。近來,歐陽春的二級市場逐步壯大,其作品成交價前五皆出自兩年內,而該作亦是市場所現的藝術家最早期作品。畫中,人群歡呼,天空飛過灰鳥,飄蕩著水果、酒杯、香菸,色彩無不鮮豔,宛如兒童夢囈。
轉而來到“金色時期”,歐陽春的繪畫風格在此階段經歷了重要轉變,誕生了其在市場內最受追捧的“王”系列畫作,並多次為藝術家刷新成交紀錄——其中的兩件成為其二級市場第三、四貴作品。本場拍賣便將呈現藝術家該系列作品《金冠與銀冠》,金色輝煌、銀色冷寂,兩頂皇冠講述著權力、榮耀與背後的虛無。
圖1:歐陽春《金冠與銀冠》,布面油畫,170.5×170.5cm×2,2006年,估價:300萬-450萬港元
圖2:歐陽春《金冠與銀冠》(局部)
而在劉曉輝的三聯作《無題——黃衣勞作者》中,人物身著的明黃上衣則是畫面的視覺重點。正如藝術家所言:“人們總能在勞作中得到幸福感。”畫作中的黃色用以傳達愉悅的情緒。今年春拍,劉曉輝所作《無題——三個勞動的動作》成為其二級市場最貴作品——相同題材與三聯作的形式,此畫能否再次創造驚喜?
反之,韋嘉所作《FACE III》中迷幻的灰與紫則帶來神秘感與故事性。畫中的男人雙手握於身前,一隻手捧著右臉,講述著個人生存於社會中展露的多重面孔。
圖1:劉曉輝《無題——黃衣勞作者》,布面油畫,2015-2016年,估價:100萬-150萬港元
圖2:劉曉輝《無題——黃衣勞作者》(局部)
圖3:韋嘉《FACE III》,布面油畫,90×60cm,2012年,估價:28萬-48萬港元
除此以外,保利香港拍賣在本季秋拍亦帶來另幾位生於1974-1977年、於90年代接受教育的藝術家的作品,其創作色彩更為隱晦,偏向單色、無彩,或以相似色配色法為主,質感細膩、暗藏情緒。
仇曉飛完筆於2009年的“純灰色畫”(Grisaille)《兩個廣播員》便是一例。藝術家同樣於上一季刷新拍賣紀錄。緊隨其後,該作明暗的灰色共同定格這幅具有時間感的畫作,男女二人手握稿件進行播報,彷彿置身於上世紀。而王光樂“無題”系列作品《120403》中的單色則由畫面四周向中心加深,產生視覺上的延伸感,回應著藝術家探討的“生死”主題。
03
自我映射
來到互聯網時代,生於八九十年代的藝術家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嶄新的文化環境、鋪天蓋地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塑造其創作:上一代對時代的記錄和反省悄然離場,藝術轉化為藝術家自我的表達,色彩亦然。
這是瞬息萬變但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藝術家大膽擁抱著不同流派的語言,傳統的色彩觀念亦漸趨淡化。譬如張英楠便將超現實主義風格納入作品《沉浮的落差》。三年來,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被連續刷新;去年,《再見未來》以低估價的八倍售出,可見張英楠作品的熱度。
在該畫中,女子背對觀者坐在水泥臺上,身前是深藍色的汪洋大海,畫面中央的淺藍冰川昭示著寒冷與孤寂,一個巨洞置於海面,彷彿是另一方時空的通道。
張英楠《沉浮的落差》,布面油畫,150×200cm,2008年,估價:30萬-50萬港元
與《沉浮的落差》一樣,保利香港拍賣此次呈現的趙趙“星空”系列作品之一也以藍為主色調。藝術家二級市場成交價前十中的七幅皆出自該系列——其源於一場危險的車禍,趙趙的頭部撞碎了車的擋風玻璃。這一瞬間被他捕捉,成就瞭如子彈穿透玻璃般的畫面,裂紋璀璨,被放大佔據畫布,甚至抽象與具象的界限也已模糊。
趙趙《星空》,布面油畫,250×200cm,2017年,估價:36萬-46萬港元
相較80後,90後藝術家如高露迪的作品主題更為“碎片化”:骷髏、甜甜圈、漢堡、果實……其對素材的挑選如同一位波普藝術家。在解構與再創作後,這些“碎片”成為了抽象、幾何化的色塊,就如《無題(P4)》。跳躍的熒光色也是高露迪的標誌——該畫出自“果實”系列,亦是繼藝術家三年黑、白、灰色嘗試後,對熒光色的又一次重返。自春拍刷新紀錄後,《無題(P4)》能否為高露迪創造不俗成績?
高露迪《無題(P4)》,布面亞克力,200×300cm,2018年,估價:40萬-60萬港元
將“碎片”放大、重組、疊加,組成場景、建築及城市,崔潔的作品大量運用利落的線條與幾何圖形。目前,藝術家作品已被MoMA、蓬皮杜與M+等頂級博物館收藏;拍場中,崔潔亦在今年拍出成交價Top1、Top2與Top5的作品。其筆下城市或高樓林立,或荒涼落寞,但畫面色彩往往溫暖豔麗,由此誕生出一種熟悉卻疏離的氛圍。
正如《藍玻璃大廈》,大樓在遠處,與觀者相隔一條馬路以及斜闖入畫面的路牌;更遠處則是漫畫般的雲與山,彷彿在冷酷的城市中,自然僅是不真實的幻相……
圖1:崔潔《藍玻璃大廈》,布面油畫,150×200cm,2014年,估價:60萬-100萬港元
圖2:崔潔《藍玻璃大廈》(局部)
自8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持續探索著與時代和自我相關的創作主題。而從激盪的原色至前衛的熒光色、單色,再至個人化的色彩選擇,藝術家對顏色的運用幾經變幻。
然而,色彩僅是瞭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切入點之一。在徵集時,保利香港拍賣對藝術家重要系列標誌作品的遴選亦不乏誠意。當下,即便經濟環境不佳,中國當代依然展現著逆勢生長的潛力。本場拍賣能否為秋冬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拭目以待。
· 即將拍賣 ·
精彩回顧:
編輯、文 於明禕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