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詩人鄭愁予的《錯誤》:“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但是您知道嗎,那飛揚的柳絮可以入藥,並且頗有淵源。早在《神農本草經》中所記載的365味藥物中,就有它的一席之地 :
柳華:味苦,寒。主(治)風水,黃疸,面熱黑。一名柳絮。(柳)葉,治馬疥痂瘡。(柳)實,潰癰,逐膿血。(柳)子汁,治渴。生川澤。
——《神農本草經•下品》
《神農本草經》是以柳華為主藥,附有柳葉、柳實、柳子的功用。明朝李時珍的記述,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有所擴展。《本草綱目》中以“柳”為主條,其下分別記述柳華、柳葉、柳枝及根白皮、柳膠、柳寄生、柳耳和柳蠹。原來,柳的全身都與醫藥結緣。
《本草綱目》在柳華項下錄有新增的六則附方,其中三則僅用柳華的單方為:
吐血咯血 :柳絮焙研,米飲服一錢。(《經驗方》)
金瘡出血 :柳絮封之,即止。(《外臺秘要》)
腳多汗溼 :楊花著鞋及襪內穿之。(《摘玄》)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柳絮治疾並非僅僅記載於醫學典籍。柳絮的普遍與醫療應用之大眾化,在崔寔的《四民月令》這樣一本敘述每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古代典籍中也有記述 :“三月三日以及上除,採柳絮可以愈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