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辨證過程中,脈象、舌象與症狀,並不都是一致的,當脈、舌與症有矛盾時,舍哪個從哪個,很多時候是不好分辨的,當脈象、舌象均與症狀相違背,該如何辨證施治?下面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脈診和舌診是分析病機的重要依據。臨床中多數病例常以脈舌的變化,作為辨證論治的依據,古人雖有“舍脈從症”的記述,但病例資料不多。筆者近治一例,不僅症狀與脈象不符,而且舌象也與症狀違拗,經舍脈、舌從症狀圖治,獲效。
病例概述
馬XX,男,40歲,工人,於1984年10月26日住包頭市第二醫院。患者洩瀉伴腹痛半年餘,近日加重。自訴素來消化功能欠佳,嘔酸腸鳴時作。於84年5月突發腹痛,洩瀉,瀉下稀水樣物,色淡黃。日十餘次。當時經某醫院西藥治療月餘,效不顯。旋用中藥月餘,症有好轉:腹瀉為日4~5次,餘如故。因久治不愈,遂住本院。診得少腹隱痛、不適,每於黎明前4時許腹中疼痛,繼則腸鳴作瀉,連續4–5次,日日如是,其間若稍感寒涼或進油膩食物,即洩瀉次數增多,瀉下物完谷不化。伴見午後腹脹,四肢乏力,頭暈耳鳴,腰痠眠差。
思辨
以症觀之,純屬氣虛寒盛、元陽不充之象。然診脈反見洪滑之象,舌質鮮紅,苔黃厚膩。與症情殊為不符。據完谷不化、遇寒或食油膩更甚等情推敲,認為脈舌所現皆屬假象,而症狀以脾腎陽虛徵象典型。
治療
投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味:黨參10克、黃芪10克、附子6克、蒼朮12克、炮姜6克、甘草6克、破故紙12克、吳萸12克、煨豆蔻12克、五味子10克、訶子10克、粟殼12克、地榆10克、苦參10克、陳皮10克、山藥20克,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早晚空心服。
11月12日:上方共進12劑,洩瀉及腹脹日見好轉,腹瀉僅日作1~2次,便已轉稠,腹脹消減,唯下午6~8時許腹中有憋悶感,脈已轉沉,舌質仍紅,苔雖黃膩,但已變薄,且侷限於舌心。據酉時屬腎之理,原方再加肉桂10克、覆盆子10克以溫陽益精。
12月6日:上方共進18劑(經三次查房)。洩瀉停止,腹脹消失,自覺症狀解除,脈已轉柔,舌質正常,苔薄略黃。
其間於11月15日,慮其陽回太過,曾加黃連6克,服三劑復見洩瀉日作三、四次,遂去黃連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後,經三劑而平復。
至11月22日已無症狀、改用參苓白朮散加附子6克,煎湯以資善後,服12劑,乃於12月6日痊癒出院。
按:“雜病重脈,時病重舌”,舌、脈在中醫診斷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多數病例的病機,常能以脈、舌示出。不少老中醫以脈、舌斷病情而不誤者,理蓋在此。
本例的診治實踐證明:憑脈辨證,此言其常;舍脈從證,此言其變。患者脈洪滑,舌紅苔黃膩,似屬“熱實”,在辨病論治的基礎上,參照完谷不化、食油膩或遇寒則病情加重的特點認定虛寒無疑,故毅然摒棄“實熱”之念,以溫補貫徹始終,從而使痼疾得除。
好書推薦
《舌診十講(第二版)》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掃碼免費試讀
內容介紹
書中收錄了作者臨證幾年來保存下來珍貴的舌診圖片,其中還有很多用藥後前後對比圖。2019年第一版出版後,廣受讀者好評,此次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增補的目的是為了把問題講透,講得更清楚,以及在一些新的方面做了嘗試,希望能夠不僅可以啟發臨床各科醫生,其通俗口語化的文字,也能使普通中醫愛好者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