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杭州市西湖區迎來了7所高品質的新學校。這些分佈在三墩、西溪、之江等板塊的中小學、幼兒園,100%都納入了名校集團,或由名校、名園領辦。這樣的佈局謀劃,不僅是對“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西湖教育探索“集團化辦學”的不變追求。
近年開辦新校
2002年,西湖區首次提出集團化辦學理念,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題寫的“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匾牌,見證了杭州市的第一個教育集團的誕生。
久久為功,二十年“集團化辦學”的探索,已然成為西湖教育走上“高質量發展”快速道的主引擎。
從名校集團化辦學到組建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從實施區域教育聯盟辦學到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經過20餘年的迭代升級,西湖區已經形成“全域覆蓋、多模共存、優質共生”的集團化辦學新樣態,優質教育覆蓋率和學生受益率均達100%。
民呼我為。從“能上學”“上好學”,到“讓更多孩子樂意在家門口上學”,西湖教育不斷回應著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渴求。
汪培新說:“當前社會還在不斷追求升學率的漩渦當中。西湖教育的高質量需要更多關注的是育人,在深耕育人價值的基礎上實現更好升學的功能。只有實現育人價值的升學,升學才有了本來的意義,這是教育的本末始終。”
辦一個成功一個,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探索出一條新路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回望20年,西湖教育對“集團化辦學”的探索之路,就始於萬家燈火與人間星河。
城市要發展,教育不僅是先鋒,更是留住人才的底牌。
1999年,隨著城市區塊調整,大量人口湧入的蔣村商住區急需優質教育配套。
那幾年,西湖區小學入學正處於高峰,城區名校招生非常緊張。擇校,成為招生季里老百姓的切膚之痛;另一邊,規劃新建的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學校的成長需要時間,有入學需求的老百姓等不起。這樣的局面,倒逼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不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西湖區提出要讓公辦優質教育實現低成本的快速擴張,把優質的教育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
當時,西湖區老牌名校杭州市求是小學公開表示要“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求是教育”,接辦蔣村商住區第一所配套小學競舟小學,掀開了西湖區“名校帶新校”連鎖辦學的新篇章。隨後,求是小學又吸納了求是小學華立星洲校區,全國首個公辦教育集團——杭州求是教育集團應運而生。
為了助力第一個教育集團的成長,西湖區從強化行政推動力入手,給政策、給經費、給支持;集團內部擰成一股繩,堅持使用同一套教學標準,校區間師資充分共享、教科研活動氛圍濃郁、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從1個“求是”到3個“求是”,這杯牛奶不僅沒有被“稀釋”,反而由1杯變成了原汁原味的3杯。
求是教育集團用實績擊碎了外界對於教育“連鎖”的疑慮,也實現了名校的再優化和新校的名校化。
“求是”的成功讓西湖區看到了名校集團化的廣闊空間,2002年至2008年間,西湖區湧現出多個教育集團。
2004年,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團成立;2005年,杭州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團、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團相繼成立;2008年,首個學前教育集團——杭州市西湖區聞裕順學前教育集團成立……“辦一個成功一個”的名校集團,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探索出一條新路。
求是小學舉起的這支創新火把,以星火燎原之勢蔓延至整個西湖區,傳遞到杭州的各個片區。這個時期,敢為人先的集團化辦學實踐能取得成功,是教育局給了名校尊重和信任的力量,這份力量激發了名校的為民情懷和使命擔當,同時也為名校自身的發展拓展了空間,搭建了平臺。
實現“每個片區都有珍珠、每所學校都有故事”全域發展新格局
從2011年到2015年,正是一輪“十二五”。
翻開這五年,始於西湖區的“名校集團化”已聞名全國,而西湖區又順勢提出要全面構建城鄉教育共同體,迭代集團化辦學模式,通過師資交流、協同教研、送教下鄉、考核評價等幫扶措施,探索優質品牌學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的“捆綁式”管理機制,進一步構建緊密型教育共同體。
“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成為“名校集團化”濃墨重彩的新篇章。當時任杭州市學軍小學副校長的張軍林要到轉塘小學任校長的消息,讓當地百姓“感覺看到了希望”。2011年起,一批學校組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短短兩三年時間,以轉塘小學為代表的薄弱學校享受到了“名校精華”,各方面發展都步入了快車道。
四年時間,西湖區先後成立12個緊密型教育共同體。12所名校派出優秀管理團隊80餘人到相對偏遠和薄弱的學校任職,將名校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全面融入受援學校。這樣的抱團發展,整體抬升了西湖教育底部,為接下來西湖教育更高質量的發展夯實了根基。
得益於名校教育集團和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等兩輪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推進,讓西湖區呈現出“城區板塊名校多、新區板塊新優質學校多”的特點,但新改擴建的學校仍然無法完全滿足所有學齡兒童青少年的入學需要。
盲區不清,步伐不止。2017年至2021年,西湖教育又走上了“打補丁”的道路。西湖教育人圍繞“哪些片區還存在優質學校缺口”“如何補齊板塊空缺”“如何進一步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等一系列問題四處奔走,尋求突破。
群策群力之下,越來越多的地塊被騰挪置換用於學校建設。文三巷拆建工程啟動,文一街新校區投入使用,北山街道第一所幼兒園斷橋幼兒園開辦……4年裡,僅新開辦學校就有七八十所,增長的學位數以萬計,新建學校也無一例外採取的都是集團化辦學的模式。在西湖區孩子有了更多就學選擇的同時,西湖教育首次提出“全域優質”,實現全區域優質、全程優質、校內外協調發展。
在“名校+”模式主引擎的帶動下,無論是城區核心區,還是周邊的三墩板塊、之江板塊、蔣村板塊、西溪板塊等,都實現了“每個片區都有珍珠、每所學校都有故事”的目標。這個時期,能實現全域優質發展格局,依靠的是緊密型共同體學校雙方互相的欣賞、悅納,破除原有的故步自封,打開視野和心胸,真心誠意地互幫互促,實現兩校文化的“互融互榮”。
“溫暖美好 光明向上”
是西湖教育高質量發展追求的方向
是激發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輪輪的集團化辦學探索,不僅為西湖教育積攢起了堅實的好口碑,也讓西湖區基礎教育質量走在全省前列,作為教育均衡的範例在全國流傳。
如今,當西湖區進入了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首善之區的新篇章,集團化辦學又順勢進入新階段。
原本的教育集團、教育共同體中,存在母體學校距離遠、彼此缺乏歸屬感等問題,急需優化重組;也有的學校經歷了“源於母體”到“別於母體”再到“超越母體”的蝶變。
作為西湖教育的觀察者和推動者,汪培新開始調適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構成,讓西湖各校猶如智慧的七巧板,在重組、聯合間創造出了新的格局。
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聯合,開始以小依大、弱依強,優勢互補、借力發展的邏輯修正。更多學校通過與周邊學校的抱團,與特色學校的優勢互補,一個個跳了出來。
在2011年,袁浦中學與十五中結成了緊密型共同體,周浦中學則是十三中教育集團的一分子,兩校互融共榮,雙浦的兩所學校的辦學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去年,藉助轉塘板塊快速提升的初中教育資源,袁浦中學、周浦中學兩所老牌初中加入杭州市之江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搭上之江板塊教育提速發展快車道,和之江實驗中學、之江一中兩所優質新校,實施緊密型辦學管理模式,使雙浦兩所老牌初中重塑輝煌,實現更優發展。袁浦中學、周浦中學也在今年第一次出現了招生計劃“爆表”現象。
集團化辦學既要順應區域發展的需要,也要順應教師發展的最大效能,實現區域發展和教師發展相統一。翠苑二小和省教研室附小攜手成立教育集團。省教研室的教研員走進翠苑二小的課堂聽課,指導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翠苑二小的一線教師們感到:團隊的教科研興趣越來越高漲。
還有不少老百姓發現,家門口的中小學幼兒園悄然有了新身份或換了主帥。嘉綠苑小學校長鄭祖耀開始兼任古蕩一小校長;學軍小學校長張軍林兼任九蓮小學、錢塘外語學校的校長。名校校長帶來的既是教育實力、教育理念,也伴隨著教師資源、學生活動的各種新機遇。在推進集團化辦學的道路上,西湖信奉的是真做,是名副其實地推進。
九蓮小學四(1)班袁同學的家長感嘆道,2023年寒假聽到最欣喜的消息是,九蓮小學的校長由學軍小學校長兼任,當時是將信將疑的,沒想到現在上學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的真的是張軍林校長。
當然,集團化辦學也並不是萬全之策。老百姓是“用腳投票”的,唯有用心辦教育,才能實現讓更多孩子“樂意上家門口的好學校”。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核心是讓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師生都看到希望,豐富其對自己投入努力以後的想象空間。現階段的辦學,西湖更多倡導的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教育公平:每所學校都有生生不息地生長態勢,是自己完整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氣質和力量。
把優質教育辦到師生的心坎上
無論是調大小、調遠近,還是調強弱、調用人,西湖區名校集團化辦學調試機制都最終指向區域教育公平和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內學校“辦一所、優一所、強一所”的迭代升級良性循環。
而對於西湖教育的掌舵人汪培新來說,不論怎麼調,最終的指向都是要暖人心、促生長。
近幾年,西湖教育在保障制度、政策公平等顯性公平的基礎上,更注重統籌,兼顧隱性公平,為區域內的每一所學校提供發展的動態支撐,推動整個區域教育公平發展。
作為校長出身的局長,汪培新也親歷過集團化辦學的不同階段。他認為:“在鼓勵學校辦學的過程中,教育局既要不越位又要不缺位,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毫不含糊。”
在全區層面,教育局用有形的手加大資源統籌,基礎資源實現更加暖心的統一配置。“這兩年,我們實現了全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教室智慧燈光系統、空調、熱水供應系統100%全覆蓋。”另一方面,在校舍條件、經費保障、教師隊伍建設上,根據不同學校的實際需求持續進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注重關心和幫助相對薄弱的學校,在“錦上添花”的同時“雪中送炭”,幫助薄弱學校得到更多的資源支持,以實現共同富裕背景下齊頭並進的協同發展。
同時,用無形的手進一步激發人與人之間正向激勵,為學校、教師賦能。“我們更多地肯定、鼓勵弱小學校的發展與進步,相信讚賞的力量,相信信任支持的力量,提升學校治理者的修養和良知,使其獨立、主動、自信地承擔崗位責任,用心做教育,進而賦能學校發展、賦能教師成長。”
西湖教育還連續6年在期末結束的工作會議上只表彰一個獎項“為師生做一件溫暖小事”,在去年和今年的暑期校級幹部培訓大會上,其中一項安排就是校(園)長聚在一起開講校園人性光輝故事,內容不比誰講得精彩,而是比誰的更溫暖人心。
西湖區堅持把“暖心”放在教育治理的核心位置,放大暖心力量,讓愛與溫暖孕育生長,使人性成為照亮校園和社會的光輝,讓每一個個體都向上向陽而生。
在今年教師節前夕,作為一直關注西湖教育發展的老朋友,顧明遠老先生又欣然提筆,送來了兩幅墨寶“暖心教育”和“把優質教育辦到師生的心坎上”,這份激勵將永遠鼓舞西湖教育人勇毅前行。
記者 張宇璐
通訊員 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