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街道位於臨平區東北,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畔,街道因運河而生、以運河為名,是浙江省唯一以運河命名的街道,是古今大運河交匯區、杭嘉湖平原圓心地、接軌大上海橋頭堡。
新宇村李伯伯家庭農場、雙橋村稻蝦農場、杭信村蠶桑館、戚家橋村航天育種紫色產業園……這些年來,運河街道以京杭大運河北雙橋村、戚家橋村、新宇村、杭信村等4個村為主體,深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推進“現代化美麗城鎮”建設,激活四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居環境等生態經濟價值,推動區域協同聯動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研學帶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年間,四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村均47萬增長至121萬,年均增幅近40%;村民人均收入從40887元增長至46381元,年均增幅近7%。運河街道鄉村經濟正煥發出新活力。
一村一品
豐富的研學場景
走進雙橋村,“薪火雙橋”四個字隨處可見,這是雙橋村的文化定位,也是雙橋村村民精神的傳承。
文化禮堂裡記錄著變化:20世紀70年代,雙橋村還叫餘杭縣博陸公社長征大隊。因為科學種糧,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受到表彰,1979年9月,大隊團支部被評為全國新長征突擊隊標兵,同年12月,獲得國務院嘉獎令。
看著現在村裡千畝成方連片的優質農田,雙橋村黨委書記沈鋒十分欣慰。在“長征大隊精神”的驅動下,雙橋村深入開展土地整治,提升環境綜合治理與垃圾分類長效管理,將原本淤泥厚、氣味重的甲魚塘、黑魚塘改造成了1500畝良田,通過科學種植油菜、水稻等作物,實現村集體穩產增收。
如今,雙橋村以“紅色文化+農業研學”為主題,打造了千畝稻田示範園、他山生態農業園等。
“杭州臨平爺爺的水稻田學農基地”入選浙江省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暨學農基地。雙橋村成功創建杭州市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市級精品線路。
在新宇村李伯伯家庭農場,孩子們穿著連體水衣在池塘裡學習種蓮藕。
李國敘是“李伯伯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他的農場現在不僅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示範點,也是遠近聞名的農文旅網紅打卡地。
新宇村曾是全省領先的“兩魚”養殖示範村,然而,養殖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高汙染。
2015年,新宇村下定決心關停了黑魚產業,轉而發展蓮藕種植,實施“藕鱉套養”生態養殖技術、“跑道魚”科技養殖技術,自此開啟了生態高效的立體綠色種養模式。昔日腥臭的黑魚塘,轉身變成一片“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的千畝荷塘美景。
如今,新宇村以‘農創文化+共富學習研學’為主題,打造果蓮培育基地、生態農業雙創示範園。
“桑樹遍野,戶戶皆蠶。”在杭信村,大運河旁代代相傳的蠶桑文化已然融入百姓生活,形成了別具水鄉韻味的亮麗風景。村裡以“農耕文化+桑蠶研學”為主題,打造桑蠶文化體驗園、果蔬共享採摘園。
同樣,戚家橋村也立足於本村特色,以“運河文化+現代農業”為主題,打造種鱉生態養殖基地、七彩果蓮種植基地。
四季全時
多樣的研學課程
除了各村豐富的研學場景,運河北部四村還開發了“四季全時”的研學課程:春天千畝油菜,釣小龍蝦,體驗春種;夏天千畝荷塘,採水果蓮,實踐夏長;秋天萬畝稻香、水果採摘,感受豐收;冬天摸甲魚、收糧種、吃紅燒羊肉,體會冬季……
這裡在農業研學的課程設置上也非常豐富。小學生們可以觀察蠶寶寶如何爬稈結繭,比利時的雄蜂們如何忙碌授粉,甲魚蛋如何人工孵化出小甲魚,五彩油菜花如何結籽,綠皮甘蔗怎樣播種。
中學生們可以研究永遠逆流而上的跑道魚高效率的十倍密度養殖,荷花鱉、稻花蝦生態套養技術。果蓮如何全株利用、林下農產品經濟如何快速發展、生態尾水自循環如何用自然力量進化水質。
大學生們可以深入實踐,在爺爺的水稻田跨遠源雜交研究,在草莓君的黑科技立架式無土栽培,一蔓只長一瓜的“彩虹西瓜”,還有“稻+X”生物防治無農藥栽培體系等等。
運河街道還積極與大中小學共同開發各具特色的研學課程。比如,運河街道與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發佈“創藝共享”研學課程,聘任服裝學院大學生作為館長,開展培訓、科普、展銷等活動;新宇村和浙江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共同發佈“農文旅設計與運營”研學課程,打造新宇村紅色文化和精品路線,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和運河水鄉文化的傳播……
教育共富
大運河研學聯盟成立
今年以來,運河街道累計接待大中小全年齡段研學人數超過3萬人次,其中還有來自韓國、印度尼西亞等10餘個國家的留學生。
今年6月,運河街道的北部四村入選浙江省共富實踐觀察點,“研學產業帶動新時代農村高質量發展”入選杭州市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城市範例第二批試點名單。9月9日,大運河研學聯盟正式啟動,也為運河街道“教育共富”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個端字重千斤,要端住、端好、端穩這個飯碗,就需要從我們的下一代培養起來,所以開展研學很有必要。”運河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杭說,以“迎亞運”賦能高質量發展,未來臨平運河北部四村共富實踐觀察點將重點記錄四村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連片打造、抱團經營發展、擁地農民增收等方面的創新舉措和經驗成效,為建設“品質水鄉·共富運河”和“數智臨平·品質城區”提供有效借鑑和參考。
記者 王夏琴 通訊員 商贇
圖片由運河街道辦事處提供
我們大杭州新媒體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