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個出身山東農村,靠自己的能力考上211碩士的女孩,原本在上海的知名銀行擔任IT工作,月入過萬,有著美好的未來。
在“高富帥”的“甜蜜攻勢”下,女孩慢慢溺入對方的陷阱中。
2周內,被騙了138萬,其中80萬是她從各大銀行貸出來的。
看到這裡,或許有不少人會留言指責女孩“防範意識不夠”。
不曾想,最初的甜言蜜語,只是後面騙局的“信任基礎”。
再加上對方還發來了身份證、學位證等各種照片“自我證明”。
環環相扣的“局中局”,引誘著女孩一步步“主動”走入了獵場中央。
其實,有很多人就是在層層防範中,掉入了騙子的陷阱。
受害者小小和騙子在某音上認識,因為聊天投緣,隨後便互加了微信。
騙子“人設”充足,平臺上有1萬多粉絲,朋友圈也都是他的各種生活照。
這些“真實日常”,奠定了小小對他的“第一層信任”。
再加上,兩人日常聊天氛圍很融洽,且話題基本都是生活瑣事或興趣愛好,不涉及隱私。
從網上多方渠道瞭解了對方發來的APP,發現沒什麼問題後,這才投了500,沒想到當天就賺了17元。
之後,對方又和小小說項目的走勢很好,可以加大投資到10萬元。
因為數額巨大,小小再一次調查了這個APP,發現背後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金融機構。
小小百度了身份證上的家庭地址,房子和他朋友圈發的圖一模一樣。
至此,小小完全放下戒備,在騙子的反覆勸說下,又貸款投入了一百多萬。
諷刺的是,在被騙之前,作為銀行工作人員,她剛幫客戶成功攔截了一筆給騙子的轉賬。
“看別人的故事,我們都很清醒。但輪到自己,就犯了迷糊。”
近幾年,反詐宣傳無處不在,很容易讓我們產生“我不會被騙”的自信。
我們在進步,騙子也在進步,而且騙子的進步動力更足。
騙子一方,掌握了我們的各種真實信息,準備充分,算盡步步機關。
很難說誰贏誰輸。
前不久,有個網友分享了自家表姐夫被AI詐騙的故事。
視頻中,岳母的臉和背景都沒有異常,連湖南口音都一模一樣,所以他一點疑心都沒起。
可能是岳母在泰國隨手拍了一段旅遊視頻,發在了網上。
騙子通過AI換臉和擬聲技術加工後,合成了這通詐騙的視頻電話。
一位科技公司的法人代表郭先生,有一天也接到了好友的微信視頻。
視頻中,好友提及自己在外地競標,有430萬保證金,需要公對公賬戶過賬,所以想借郭先生公司的賬戶走賬。
騙子同樣是利用好友過往發在網上的個人信息,通過AI換臉和擬聲技術,合成了這通微信視頻。
誰能想到,隨著AI技術的發展,眼見也不一定為實了。
且詐騙視頻並不是實時通話,而是提前製作好的AI換臉視頻。
所以,如果我們不順著騙子的思路,和對方多扯幾句“閒磕”,他們是會露出馬腳的。
內容很乾貨,歡迎大家先收藏,或者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或家庭群,一起提升防備心。
詐騙分子會先打騷擾電話,儘可能延長通話時間,以此提取我們的聲音。
然後利用我們通話的聲音,合成新素材,用來詐騙我們的親友。
騙子可以利用我們發佈在社交平臺上的照片、視頻,通過AI換臉技術,變成我們的樣子,打給我們的親友進行詐騙。
也可能通過打視頻電話的方式,提取我們的人臉識別,並誘使我們說出“同意”“確認”等關鍵詞。
一旦提取成功,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攻擊我們的賬戶。
騙子先盜取微信賬號,然後利用提取語音文件或安裝非官方版本(插件),來實現語音轉發,贏得好友信任,繼而騙錢。
騙子利用AI來識別我們在網上發佈的各類信息與瀏覽活動,以此根據不同的人群“對症下藥”。
所以,可以和家人好友提前約定好一個暗號,最好是問題和答案之間沒有任何邏輯。
一旦涉及轉賬,必須要先答對暗號。
最近,一部講述“殺豬盤詐騙”的電影《鸚鵡殺》上映了。
“當你覺得自己不會被騙時,受騙的幾率就大大提升了。”
近幾年,當“211女碩士兩週被騙138萬”“中科院博士被騙至緬北一年”之類的詞條頻上熱搜時。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優越性偏見”,指的是相對於真實的能力水平,個體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短處。
受害者由於過於自信,因而更容易產生對信息的誤判、對微小“被騙信號”的忽略、對潛在風險的無視等等失誤,因此掉入騙子的陷阱。
他在交友軟件上認識的騙子,為自己立了“家境貧寒、年幼喪父、妻子出軌”的悲慘人設。
這讓自小家庭美滿富裕的卡卡,產生了極大的好奇,於是兩人開始閒聊。
這個過程中,卡卡始終帶著“俯視”和“同情”的心態。
卡卡第一次轉賬時,便收到了警方的電話,說轉賬的是詐騙賬號。
直到APP的客服還在慫恿他繼續投錢,卻始終無法提現時。
在和錢有關的問題上,只能“疑罪從有”,絕不可“小事化了”。
Daily為大家梳理了常見的9種騙局,防患於未然。
詐騙分子用甜言蜜語或獻殷勤的方式來建立情感關係,然後再以投資等理由騙取錢財。
騙子假裝是“賣家”或“客服”,以“退款”“重新支付”為理由,誘使我們點擊他發送的鏈接。
又或者以“快遞受損需進一步處理”或“贈送小禮物”等原因,讓我們掃描二維碼,再點擊陌生鏈接。
先通過小恩小惠來博得老年人的信任與好感,降低警惕心理。
嘴上稱投資後將快速獲得高回報,實則錢一到手就跑路。
一旦受害人上鉤,便用“先墊付‘宣傳費’”等說法,詐騙錢財。
騙子冒充航空公司工作人員,以飛機機械故障、航班取消等為由。
以“延期開學和組織開展線上教學”為由,要求家長掃描二維碼支付學費。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地址等個人信息。
以“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洗錢”為由,要求其將資金轉入所謂國家指定賬戶,並配合調查。
等受害人面試通過後,便以“服裝費、體檢費、培訓費、保險費、押金、手續費”等名義嚮應聘者收錢。
不法分子通過境外手機號發送詐騙短信(+0082為境外號碼)。
以“社保卡異常將被強行終止”“社保卡升級”或“電子社保卡審核未通過”為由。
索取身份證號、社保卡號、姓名、密碼等個人信息,或要求向指定賬戶匯款繳納手續費實施詐騙。
而針對這些五花八門的騙局,Daily也總結了2條“萬能”的應對方式。
集“詐騙預警、快速舉報詐騙、防詐反騙知識學習”等等於一身。
當收到涉嫌詐騙的電話時,APP便能智能識別,並及時報警。
在社交軟件上交友、轉賬時,可通過身份核實,來驗證對方身份的真實性。
當需要給陌生賬號轉賬時,可以驗證對方的賬號是否涉詐。
注意:下載APP後需實名認證,且永久開啟APP對於手機的訪問權限。
所以提醒父母,遇到任何需要“轉錢”的事情,先找兒女或社區工作人員幫忙看看,再定奪。
一定要和親友制定一個暗號,一旦需要轉賬必須先對上暗號。
再加上上面講的,騙子的各種處心積慮,各種與時俱進。
“無論騙術怎麼變,以不轉賬、不點陌生鏈接、不透露個人信息、少接陌生電話應萬變。”
你們有過“受騙”的經歷嗎?關於“被騙”又是什麼看法呢?歡迎來評論區和我聊聊~
最後,一定要分享和收藏,我希望你有天能用的上,更希望你永遠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