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杭州亞運會馬術三項賽最後一項場地障礙賽進行終極對決。經過激烈角逐,中國隊獲三項賽團體賽金牌,中國隊華天獲三項賽個人賽金牌。
此次遠赴杭州參加比賽的賽馬,剛一照面,它們的裝扮讓人不禁一笑。它們有的頭上像蝙蝠俠一樣戴著面罩,有的鼻子上戴條毛茸茸“圍脖”,有的頭上頂著個“髮箍”。像華天的“海王”,額頭就戴著黑色頭套,把耳朵、額頭都包了起來。
為什麼賽馬頭上戴這些?為什麼參加馬術比賽的馬年齡偏大?橙柿互動記者採訪有關專業人士一一為你解答。
和我們人類跑馬拉松時必備一些裝備一樣,賽馬也有特別裝備,是用來保護馬的安全的,比如防止在運輸中磕傷、碰撞;防止它們在比賽中受到干擾等。
賽馬臉上戴的“蝙蝠俠”面罩,中國古代叫“馬面罩”,是馬的面部護具。
中國古代,馳騁疆場的戰馬,從頭到尾全副盔甲,就連馬屁股那也會戴著護具——“寄生”,馬的面罩也是金屬材質。
不上戰場的馬,也是被打扮得模樣俊俏,越發襯托馬上人的英姿颯爽。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件“真絲馬面罩”,出土於青海西寧。因為青海地區,乾旱少雨,時有風沙,真絲面罩可以防風沙也能防蚊蟲叮咬。
在現代賽馬比賽中,大家看到的馬面罩,如果不遮住耳朵的,叫眼罩。
馬的眼睛長在腦袋兩側,比我們人類看到的視野範圍大,只有正後方是盲區。一般認為,給賽馬戴上眼罩,是為了讓它集中注意力、不分心。
(馬的各種眼罩,資料圖)
眼罩有多種款式,全眼罩、開縫眼罩、防沙眼罩、單邊眼罩等。外觀上,有的像車子兩邊反光鏡一樣,有的像紗窗一樣的,作用也不一樣。
全眼罩的邊緣是向內彎曲、帶點弧形的小擋板,在馬匹眼睛兩側的頰革上固定好,遮擋住跑道兩側及向後的視線,避免干擾;開縫眼罩,是在全眼罩上,在旁邊擋隔有一條小縫隙;防沙眼罩,有點像在眼罩上裝了個紗簾子,既可以擋沙塵,又可以像太陽眼鏡般幫助擋刺眼陽光;單邊眼罩,顧名思義,就是遮住馬的一隻眼睛,不過,單邊眼罩戴著,馬看著有點像電影裡的獨眼海盜船長。
(開縫眼罩,資料圖)
要說明的是,一般只有速度賽中,賽馬戴眼罩,這是因為速度賽,幾十匹同行並駕前驅,塵土飛揚,可以防干擾和揚起的塵土;但馬術比賽中的障礙賽、盛裝舞步、三項賽等項目,參賽馬不需要戴,也不能戴。
不過,有時,賽馬不習慣戴眼罩,反而影響發揮,這個也因馬而異。
在馬術比賽中,有的參賽馬會戴上耳罩,有的是耳塞。華天的“海王”戴的“黑頭套”是耳罩。
(耳罩,資料圖)
別看馬高大,其實很敏感、也膽小。
像障礙賽,賽馬跨越欄杆,馬蹄“嘎達”落地,如果馬被自己的聲音或者場內歡呼、喧譁聲等聲音嚇到分心,直接影響成績,戴耳罩、耳塞可以避免影響。當馬的聽力下降,它們會更多依賴騎手在觸覺、聽覺等其他方面的指令。
孫悟空頭上戴金箍,賽馬頭上也戴著各種箍。
(圖:桐廬發佈)
戴在馬頭上的“髮箍”,叫額箍,一般都是羊毛製作的,毛茸茸的很可愛,但這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幫助賽馬提升注意力的。
有的賽馬在奔跑中喜歡仰望天空,戴上額箍可以收窄它上方的視野,糾正馬兒向上望的陋習,提高專注力。
(額箍,資料圖)
賽馬鼻子的箍,叫鼻箍,也是羊毛做的,是避免馬匹向下望時見到自己的影子而受到驚嚇,影響比賽、訓練。
還有面箍,在馬的臉頰兩側戴上羊毛面箍,起穩定情緒的作用。
另外,也有騎手會給賽馬馬脖子上的鬃毛扎小辮,特別是表演盛裝舞步的時候,賽馬紮著彩色絲帶交雜的麻花辮子,特別神氣。扎小辮子,除了好看,主要還是為了一個方面可以防止騎手衣服啊、韁繩等壓到鬃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護馬的健康,厚厚的鬃毛裡常常會夾雜著灰塵、泥土、蚊蟲等。
有的賽馬久經沙場,不戴頭箍等也能自如發揮,但和人一樣,運動員有時候上場都會緊張,更別說馬本身很敏感,所以觀看馬術比賽也有注意事項:比如注意把手機調成靜音,突然的手機鈴會嚇到它;帶孩子去看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在看臺上跑跳、吵鬧,也不要用閃光燈對著賽場拍照等。
這既是文明看比賽,也是對馬的關照。
比賽中,馬的福利高於一切。
此次亞運會,中國選手華天的小夥伴是10歲的“海王”,是一匹騸馬。
(2018年,華天參加雅加達亞運會時)
馬是群居動物,但馬敏感,有領地意識。一般,出遠門參加比賽的多為母馬和騸馬,公馬較少,因為公馬如果在賽場上看到母馬,容易分心,脾氣也容易變得不可預測。
如果不是特別好的品種,公馬長到一歲半左右就要進行節育手術,之後就好好訓練、好好生活。母馬則不用節育。
比賽現場肯定不適合談情說愛。速度賽時,單場比賽,十幾匹賽馬同場飆速,成為一匹騸馬是比較好的選擇。眾所周知的香港賽馬中,大多是騸馬,母馬也很少被引進到香港。
但馬術比賽賽場與速度賽不一樣,馬術比賽的參賽馬都是一個個依次進行比賽,基本沒機會看到其他選手,所以在馬術比賽中,公馬也不少。
馬術比賽中,參賽馬都是溫血馬。這也和溫血馬的性格有關。
馬按性格分為熱血馬、溫血馬、冷血馬。
和警犬一樣,熱血馬有點類似馬裡努阿犬,性子活潑、好動、機靈,幹活有點馬虎;冷血馬有點類似德國牧羊犬,體型大一號,不嫌髒不嫌累;溫血馬則有點像史賓格,服從性好,又可愛。
熱血馬,顧名思義就是熱血青年一枚,神經敏銳,爆發力強,純血馬、阿拉伯馬都是熱血馬;冷血馬的體型龐大,腿比熱血馬短,性格穩得一匹,是服務人類的工作馬,乾的都是運煤、伐木等重活,歐洲重挽馬是冷血馬的代表。
溫血馬是熱血馬和冷血馬交雜的品種,體型和性格綜合了兩者特點,既有運動天賦性格也溫和,可以說,它們是為盛裝舞步、障礙賽等馬術比賽項目而生的“天選之馬”。
一般,馬術比賽中,騎手們大多選漢諾威溫血馬、荷蘭溫血馬等,它們是馬術比賽三項賽(盛裝舞步、場地障礙賽、越野賽)的全能型選手。
一匹馬一般可以活到25-30歲。
馬的生長速度很快,在出生第一天就會行走和跑步,相當於人類2-3歲的幼兒。有個換算表,一匹馬,一歲以下的馬駒,相當人類的6歲半左右,屬於學前年齡,2歲的馬相當於人類的13歲,處於青春期,3歲相當於人類18歲,4歲相當於人類的20.5歲,5歲則是到了生理成熟期,相當於人類的24.5歲,7歲相當於人類的28歲,到13歲,像到了人類的中年,相當於 43.5 歲,一匹20歲的馬則已經進入老年,相當於人類的60歲,如果說一匹馬活到了30歲,那相當於人類的85歲了。
一般,小馬出生後,前兩年因為年幼還在長身體,要精心撫養它長大,到了3歲左右,才開始正式進入訓練階段,培養技能、建立和騎手之間的配合度。
跑速度賽的純血馬,因為早熟,3-5歲是它的黃金時期;跑馬術項目的溫血馬,性格晚熟,往往在10歲以後才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而參加耐力賽的賽馬,5歲起才能開始“打比賽”,職業黃金年齡是七八歲,往後體能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耐力賽場上,很少有十四五歲以上的高齡賽馬出現了。
國際上有嚴格規定,馬術比賽的參賽馬不能小於8歲。因為馬平時的站立、奔跑,都依賴於它的四條腿,跳障礙時,馬要縮起自己的腿、提起自身重心,這些對腿的骨骼壓力很大,馬如果剛成年就去做這些動作,對它的傷害很大。
所以,馬術比賽中常見的都在10歲開外了,14歲以上高齡的馬也有。比如華天的“巧克力”就已經14歲了,今年2月,出戰在意大利舉辦的國際馬聯三項賽四星級短路線比賽,獲得好成績。
這些馳騁賽場的賽馬,運動生涯短暫,退役後怎麼辦?
退役馬的養老,也是目前國際面臨的一個困境。
中國馬業協會國家馬屬動物安全福利中心主任白煦說,馬匹福利總原則應時刻考慮馬的天性(如群居、奔跑)和其獨特的生理特點。保障馬福利的基本條件,包括制度保障、人員保障、人員資質和職責、記錄要求等。比如在籌備期間和競爭訓練馬匹的各個階段,福利必須優先於所有其他要求,其中包括馬匹良好管理、訓練方法、修裝蹄及蹄部護理、運輸、交通等各個方面。馬必須是適合、勝任和身體健康才允許參賽。賽事不能妨礙馬福利。所有馬匹必須確保在比賽後得到適當的照顧,已經退役的馬匹必須得到人道的待遇。
據瞭解,目前,純血馬退役後,面臨轉行,如果身體健康,會被引進到馬術俱樂部作為教學馬,或華麗轉身進行馬術方面的訓練。如果是公馬,又是明星級選手,會被作為種馬,具有繁育使命,讓子子孫孫再戰賽場。
有的國家地區還為退役賽馬建立養老機構,照顧它們的餘生。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有的馬主會為了減少開支而忽略對它們的照顧。
有的國家對退役轉型馬設計了退役馬參加的馬術障礙賽等,這樣,馬既能繼續發光發熱,也能讓它們保持愉快的晚年生活,那些習慣了跑速度賽的純血馬,每天無所事事也容易精神憂鬱,同時還促使馬主繼續捨得“投資”照顧好它們。
另外,為了延長賽馬的運動生命,一些國家地區開設了年青馬大賽,比賽項目有盛裝舞步、場地障礙賽等。2019年,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年青馬大賽,使中國成為亞洲首個舉辦年青馬專屬賽事的國家,至今已經舉辦了五屆。今年9月22日-25日,第五屆中國年青馬西塢大賽在北京西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