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的張藝謀已經成為中國創作力最旺盛,作品口碑和票房較穩定的導演之一。三年四部,《懸崖之上》《狙擊手》《滿江紅》在各自檔期內均有上佳表現,今年國慶檔的《堅如磐石》上映第2天便逆襲至日冠,大概率會成為國慶檔票房冠軍。
這些電影的類型、題材、風格都截然不同,比如《堅如磐石》是張藝謀首次涉足掃黑題材,並創造性地與賽博朋克、霓虹美學相結合。早年的張藝謀重視覺、輕故事,如今他是“兩條腿走路”,打造既滿足個人美學追求,又能被大眾所接受的高票房商業片。
今天我們看到的《堅如磐石》雖不是完整版本,但已經盡最大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風貌,掃黑題材從未以這樣的尺度呈現在全國大銀幕上,震撼人心。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電影人,張藝謀沒有選擇打安全牌,而是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探索中國電影題材和表現的邊界在哪裡。
沒有一顆堅如磐石的心,無法走完這段歷經四年的路,而探索過程越是艱難,越能體現出結果的寶貴。就像片中主角“見明”的名字所寄託的美好寓意一樣,目睹過極致的黑暗之後,要相信終有一天會撥雲見日,光明就在眼前。
【本文有劇透】
黑惡勢力是社會的第一大毒瘤,掃黑也是很多大導演都曾經躍躍欲試的影視劇題材,比如高群書、杜琪峰都曾深入地蒐集資料、走訪研究。但這一題材的實現難度也非常之高,杜琪峰最終放棄了相關電影項目,高群書的《國家行動》至今沒有播出。
幾年前,光線帶著陳宇寫的《堅如磐石》劇本找到了張藝謀,張藝謀非常喜歡,立刻決定要拍。主演張國立曾提醒張藝謀,拍這個題材會非常困難,張藝謀依然堅持,張國立於是說,好,那我陪你走一遭。
《堅如磐石》是張藝謀創作生涯的一個轉折點,這一部以及在它之後拍的《懸崖之上》《滿江紅》,人物塑造都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都血肉豐滿,幾方勢力你來我往,人物動機充滿懸念,有觀眾形容像是電影版的劇本殺。
《堅如磐石》的群像設置十分精彩,主線是以蘇見明(雷佳音)為首的“菜鳥警察小分隊”闖入富商大佬黎志田(於和偉)的陣地,看他如何在“敵強我弱、敵暗我明”的劣勢中找到線索,揪住真正的幕後黑手,如同過河的卒,沒有回頭路。而觀眾處於上帝視角,見證著鄭剛(張國立)、黎志田(於和偉)一白一黑兩大反派之間的相互掣肘、撕咬、纏鬥。
得益於戲骨們的精湛演技,電影中的每個人物的神情動作都耐人尋味。
如鄭剛和黎志田車內談判的一場戲,一束光打在黎志田臉上,突出他複雜微妙的表情和內心。“士農工商”,在鄭剛面前,黎志田始終是不被看得起的,但他又不甘心就此逃到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島上”,替鄭剛背下所有的罪惡。而此時高進突然進場,讓居高臨下的鄭剛瞬間變得低眉順眼起來,“高進”這個名字和他所代表的想象空間印證了那句“錢外有錢,官上還有官”。
黎志田找鄭剛太太何秀麗(陳沖)和談,一開始何秀麗表現出雲淡風輕事不關己的模樣。但當她看到跟當年死去的情敵一模一樣的新面孔出現時,她氣憤到失態掉淚,“老爺子”、“讓她消失”則暗示她並非自己口中那個隱忍退讓的官太太,對於黎志田的態度也從強硬的“滾”變成了虛軟的“走吧”。
這部電影拍攝於2019年,那時候還沒有《狂飆》,在幾年前就塑造出黎志田這樣的反派角色,的確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勇氣。於和偉為黎志田這個人物賦予了一絲小丑般的癲狂氣質,他看起來常常是和善的、大笑的,但這種表情更會令對手驚恐。比如他在“鴻門宴”上為女兒的演奏視頻欣慰鼓掌,他對女婿起殺心的時候都在不露聲色地望向別處、喝水、整理西裝,回頭看監控時得意挑釁的神情,於和偉都拿捏得非常好,這部電影對他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加成。
張國立飾演的鄭剛身居高職,他除了演活了人物的自私、虛偽、精於算計外,作為蘇見明事實上的生父,對兒子有沒有過一絲憐愛和愧疚?纜車上的那場父子對話戲,以及真相大白之後父子倆兩次試圖交談時的無言沉默,都給觀眾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比起這些老謀深算、招數頻出的反派角色們,正義的一方相對顯得發揮空間有限了一些,於是主創在雷佳音和周冬雨的角色身上放入了少許喜劇色彩,讓被埋沒多年、見不得光的秘密通過船艙空間聲音放大,像大喇叭廣播一樣被擴散了出去。這兩個年輕人的純真稚嫩和虎狼環伺的險惡局面形成鮮明反差,也令最終血泊中的犧牲形成更大的衝擊力,這次的張藝謀夠狠。
當然,對於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來說,視覺風格永遠是他在探索的命題。只不過現階段他不再一味追求畫面的色彩和美感,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將故事用更加風格化的視聽手法呈現出來。
張藝謀希望打造出一部賽博朋克風格的電影,而賽博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本身就含有質疑權威、顛覆傳統的反叛精神。《堅如磐石》的布光要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還要大膽和激進一些,會從玻璃牆外拍攝流光溢彩的霓虹燈映照在人物身上的樣子,就算是一家三口在家吃飯,也安排了不同顏色的光照在他們臉上,襯托出他們各自的心事。儘管地標建築的鏡頭都被拿掉了,但仍能看出經過一定後期處理的重慶夜色有一種迷離夢幻、不真實的美感。
從《堅如磐石》《懸崖之上》起,張藝謀的敘事節奏、鏡頭數量都明顯比之前的《影》《一秒鐘》快了數倍,劇情信息量極大,並且留出很多留白。
他不再使用拖慢節奏的升格鏡頭,視聽技法更加成熟、老練、剋制。
比如黎志田設“鴻門宴”,上一秒是他為女兒的演出鼓掌的鏡頭,下一秒切到了他作為商界代表在反黑會議上的鼓掌鏡頭,顯示了這個人物長久以來的偽裝面目。
再比如黎志田陪同女兒生產、隔空指揮殺人同步進行、交叉剪輯,同樣都是反派人物的血肉命脈,同樣面臨著生死邊緣,一片混亂過後他心力交瘁,呈現出一種荒謬的喜感。
一根竹棒伴隨了黎志田的終生——他從一根竹棒發家,藉由個人奮鬥和時代紅利一步步從底層變成首富,然後用它殺過人,也差點被人用它殺死,最後他把這根象徵著他全部財富和生命的竹棒交了出去。
最後獄中探視那場戲也舉重若輕,一句臺詞都沒有,其中滋味已勝過千言萬語。
《堅如磐石》上映後,很多討論都集中在初剪版和公映版的區別、是否對主線劇情和電影質量有影響上,許多觀眾對片中的情節都還有疑問。
最明顯的改動,一是刪掉了鄭剛除副市長之外的另一個身份,削弱了這個角色的實權和威嚴;二是修改了他和楊曉薇之間的關係,將動機解釋為“上一輩人的事”;三是去掉了影片的特定地域元素,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細節調整。為了讓電影恢復完整連貫,劇組還進行了補拍。
上述三方面明顯改動,其實細心的觀眾仍然能通過現有的版本腦補出來。一些留白處也能通過上下文和片尾字幕猜到,比如為什麼朱麗的遺體能夠被調包,為什麼鄭剛沒有爆炸罪、而何秀麗有故意殺人罪等。所以在敘事方面,刪改並不會有太大影響,不至於傷筋動骨,補拍的探監結局反倒是很多人喜歡的部分。
但是,有限的創作空間勢必還是會影響到對人性的挖掘深度,比如,當見明得知鄭剛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時,他有沒有過猶豫和掙扎?當他得知殺害自己親生母親的兇手是誰,當他親眼目睹慧琳倒在自己的面前時,內心又有怎樣的轉變?他像一枚棋子一樣被編排進這出戏裡,他自己真的一點預感都沒有嗎?如此複雜的人物關係、情感起伏僅用一句“因為想成為一名好警察”來解釋顯然是不夠的。
另外,片中有這麼多出場人物,這麼密集的信息量,這麼急劇的命運轉折,兩小時的篇幅還是有些讓人意猶未盡。如果是拍成劇,或者電影三部曲,有一個相對細密周全的鋪墊過程,會讓觀眾對主角命運起伏有更深的感觸。
當然,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沒有哪一部電影是完全沒有遺憾的。《堅如磐石》最主要的成就一是貢獻了一場視聽、表演藝術的盛宴,二是對於權力、黑惡勢力及其相關犯罪手段的呈現達到了近年罕見的尺度。
這裡所說的尺度不是指獵奇或感官刺激,而是把現實中存在的罪惡掘地三尺、連根挖起並且展示給大家看。“愛電影的心堅如磐石”,這不是一句空話,如果不是抱著很大的決心和毅力,這部電影很可能在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就被放棄掉了。
儘管我們可能沒有機會看到一個“導剪版”了,但票房數據證明觀眾對張藝謀導演和一眾實力派的演員陣容還是相當認可的,《堅如磐石》也依然是一部水準之上的張藝謀作品。希望未來有更多創作者能沿著這條路出發,為觀眾帶來更多具有現實主義力量的好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