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自主操作系統的生態之路,與它的轉型之痛

中國首個自主操作系統的生態之路,與它的轉型之痛

2023年9月中旬,我們三易生活曾以一篇長文,為大家介紹了2000年中國第一款自主操作系統Hopen OS誕生的背景。

當然,我們也以自己收藏的、仍可正常工作的真機,為大家展示了搭載Hopen OS 1.0、最早的國產操作系統掌上電腦聯想天璣810。不難發現,它在當時那個年代擁有相當“越級”的屏幕表現。同時其基於CF存儲卡,可擴展、可替換的內置圖書閱讀功能,也多少可以窺見聯想彼時對於設備“擴展性”的一些早期想法。

  • 然而過於豐富的功能背後,其實是一個尷尬的現實

如果大家還記得當時我們展示的聯想天璣810內置功能,可能會意識到這款“國產掌上電腦”其實有那麼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具體來說,它的確內置有極為豐富的應用,提供了從列車時刻表到地方旅遊信息、從法律文書到醫療保健等,五花八門的圖文信息。但是這些“預裝功能”對於當時的用戶來說真的都有用嗎?大家有沒有覺得,作為一臺掌上電腦,聯想天璣810的預裝軟件反而太多了點。

沒錯,看似豐富的預裝功能背後,其實體現出的反而是Hopen OS早期的一大尷尬,那就是它起初並不支持用戶自行安裝、卸載軟件,也沒有成熟的SDK和工具供第三方開發應用。所以,聯想的工程師才不得不自行給天璣810做出了一大票預裝軟件,來彌補系統本身不支持軟件擴展的缺陷。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又是不支持擴展、又是沒有SDK,這不就與幾年後的TCL“神典”系統、SmartNX系統這些早期國產操作系統一樣,註定要被市場拋棄嗎?

  • 最初的Hopen OS,路可能走得有點偏

還真不是這樣。事實上,Hopen OS作為我國第一款自研、消費級的操作系統,在它剛剛誕生的那段時間裡,“產品定位”實際上並不那麼清晰。

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講到的,Hopen OS誕生的背景是為了“阻擊”微軟的上網機頂盒嗎?沒錯,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早期具備上網功能的機頂盒後來全都黃了,但Hopen OS當時的確就“義無反顧”地衝進了這個細分市場。

根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第一款搭載Hopen OS的硬件其實是個“股票接收機”,緊接著就是一大票各式各樣的“智能機頂盒”。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股票接收機”本質上其實也是一種機頂盒,只不過是專為炒股用戶研發、可以讓人在電視上收看股票信息的機頂盒罷了。也就是說,Hopen OS在最初的那段時間,幾乎可以說是完全被微軟並不成功的“維納斯”計劃、被“裕興學習機”內置的炒股功能給“帶歪”了。

不過,這裡有兩個很有趣的細節。一是因為電視機頂盒的硬件、與電視的系統部分硬件其實相當接近,所以早在2000年Hopen OS就已經與TCL合作,推出了搭載Hopen OS、具備上網、視頻點播、炒股等功能的電視。這算不算是最早的“智慧屏”?

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有了進軍家電行業的經驗,彼時Hppen OS甚至還曾被搭載在小天鵝洗衣機上。雖說洗衣機當然用不著上網功能(當時也不存在物聯網這個概念、這款產品也並不支持網絡遙控),但這確實表明Hopen OS作為第一款國產操作系統,具備家電所需的實時性和微內核技術特性。它不僅可以用於高性能上網設備,也能用在輕量化的家電上,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又覺得有點似曾相識了。

  • 好在,Hopen OS當時只“迷茫”了一年

好在,Hopen OS早期在機頂盒、股票機,乃至家用電器上的“探索”,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正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曾提到過的那樣,隨著微軟“維納斯計劃”的無疾而終,後來Hopen OS的開發人員也意識到,在當時的網絡帶寬環境下,所謂的“智能機頂盒”根本不可能有太好的用戶體驗,所以它沒法成為普及型的家庭互聯網終端,更起不到推廣操作系統、提升市場佔有率(無論是對微軟還是對於Hopen來說)的作用。

正因如此,僅僅只過了1年,也就是到了2001年,Hopen OS的重點就不再向著電視、機頂盒了。這一年Hopen OS 2.0正式發佈,在當年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個人數字技術及掌上電子產品展覽會”上,面向各式各樣PDA(個人數字助理,即掌上電腦)產品的解決方案,就成了Hopen OS的新方向。

也正是在這一年,聯想作為Hopen OS在掌上設備領域最早的合作伙伴,推出了他們的第二代Hopen OS掌上電腦天璣911。

與此前的天璣810相比,天璣911屏幕尺寸沒有發生變化,但在下方增加了一排快捷功能觸控區。同時還大幅縮減了屏幕“邊框”區域的面積,並改用豎屏操作,所以使得“屏佔比”也高了不少。

而且天璣911不再使用7號電池供電,而是改用了內置鋰電池。雖然這其實令它的使用便利度有所下降,但卻大幅降低了機身厚度,而且在當時來看也確實提升了“技術含量”。

這還沒完,天璣911甚至還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側置式滾輪按鍵,通過撥動和按壓,無需觸控屏幕就能在各個程序、功能、選項間進行切換和確認操作。也就是說從操作模式上,它不再強制需要一手握持、另一隻手以觸控筆點觸,而是更接近於手機的單手、豎屏操作模式了。

最有趣的是,觀察天璣911的UI和功能設計會發現,它所搭載的Hopen OS 2.0終於有了程序組分類的概念。不再一口氣將所有圖標都堆在桌面上,而是根據用途設計了分頁的界面。

同時與天璣810相比,天璣911的“預裝”應用少了很多。諸如內置全套法律文書這種、怎麼看都對普通用戶意義不大的功能,這次就被去掉了。

此外,天璣911還新增了網頁瀏覽器,甚至還有自帶的新聞閱讀程序,可以在機器聯網時自動下載內容,後續哪怕處於“飛行模式”,這些內容也可以離線閱讀。不得不說,這個設計確實還挺超前的。

  • 終於能裝軟件了,但或許來得太晚了點

當然,天璣911之所以減少了預裝軟件的數量和種類,除了具備上網功能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終於實現了對軟件擴展功能的支持。

2001年11月26日,也就是在天璣911發佈4個月後,凱思昊鵬發佈了專門針對這款機型的“女媧Hopen SDK天璣911測試版”,開放了天璣911適配第三方應用的可能性。

到了2002年2月,“天璣911應用設計大獎賽”更是在多方支持下舉辦。從目前能夠查詢到的公開信息中我們得知,在這場比賽中共評出了至少18款獲獎作品。其中特等獎是“背單詞”、優秀獎是“文件管理器”和“列車時刻查詢系統”,除此之外還有15名入圍獎。

但是與此同時,兩個尷尬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一方面,“列車時刻查詢系統”這款應用在功能上,甚至不如前代天璣810內置、由聯想自己開發的“旅行者俱樂部查詢系統”全面。這說明第三方開發者的能力在當時,還很難支撐起Hopen OS的高品質應用。

天璣911應用設計大獎賽的的獎品,只有第二等是HopenOS設備

另一方面更尷尬的事情在於,“天璣911應用設計大獎賽”的特等獎獎品,是一臺聯想當時最新的XP100掌上電腦。而“優秀獎”的獎品才是天璣911。

為什麼說這事很尷尬呢?因為XP100運行的並不是Hopen OS,而是基於Intel PXA處理器、具備彩屏,運行Windows CE系統的掌上電腦。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假如現在舉辦一場“國產XXOS應用設計大賽”,然後特等獎是一臺iPhone 15 Pro Max。但從獎品這個細節上其實也能感受到,當時的主辦方、包括Hopen OS的開發者和運營者在內,其實還是認為它“比不上”微軟的Windows CE,內心就已經“露了怯”。

  • 國產操作系統在“犯錯”之後,終於開始轉型

而且XP100這款掌上電腦還有一個令Hopen OS更尷尬的地方,那就是它採用了一個在如今看來都挺科幻的“模塊化”設計。

在默認模式下,XP100只是一款彩屏Windows CE掌上電腦,但是隻要為其裝上一個特製的通訊殼,它就能直接變成基於Windows CE操作系統,可以打電話、可以上網的智能手機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聯想或許成為了後世“通訊殼”的最早發明者。但XP100真正“刺痛”Hopen OS生態的地方在於,它通過這個模塊化設計證明,彼時Windows CE已經完全具備了內置的通訊模塊,隨時可以變成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而非僅僅停留在掌上電腦上。

從這一點來看,其實Hopen OS從1999年到2002年這最初三年裡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在於他們一直沒有能夠實現前瞻性的產品視野,總是“競爭對手”(有時候甚至是想象中的競爭對手)做什麼,Hopen OS就跟著做什麼。

雖然從情感上來說,我們可以理解這可能是出於一種樸素的心理,想要在外國企業已經佔據的領域“爭一口氣”。但這也確實導致Hopen OS在最初幾年裡,無論技術、還是生態上均處於被動跟隨的地位。雖然在一些細節上有可取之處,但由於沒有高瞻遠矚的產品規劃,導致其很難真正獲得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也就更難收穫終端廠商的長期支持了。

不過Hopen OS的最大優勢,還是在於它的年輕。雖然其在最初的幾年裡產品體驗並不算特別好,也可能“傷害”了一些最早支持它的國內終端廠商。但是較小的體量也使得Hopen OS得以迅速“轉身”,到了2003年、也就是僅僅只在掌上電腦領域“迷茫”了一年後,它就已經為進軍智能手機行業做好了準備。

而這,就是我們後續將會帶來的下一個故事了。

推薦閱讀:

更真實、更爽快,《極限競速》首發體驗

精準度、沉浸感、擬真度全面提升,爽快感依舊。

藉助AI不用學就能寫代碼,但取代程序員還為時尚早

AI代替程序員的時刻不是現在,而是當AI能向程序員提出正確問題的時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