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吧!
服裝,就像巴爾扎克在「優雅條約」中寫的那樣,是「所有象徵符號中最有效力的一個」。
在這個快速高效的時代,我們每天在屏幕上劃過無數個ID、又在路上與很多人擦肩而過,要深入瞭解一個人需要花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擅長通過外在形象展現「自己是誰」或者「自己想要成為誰」就顯得格外有價值了。
小李子在電影「心之全蝕」中
飾演19世紀法國傳奇詩人蘭波
從大眾對於「智性戀」的廣泛討論到「文化人帶貨」走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get到「聰明人」的魅力。
人人都渴望被誇「有氣質」,那麼所謂的「氣質」到底是什麼?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是希望自己看起來「有涵養|、「讀過書」,投射到著裝上就成了最近很流行的「知識分子風」。
最先將「高智感」穿搭帶火的是人氣超模貝拉·哈迪德👇
此前她的網紅辣妹風格經常譭譽參半,但近期的幾個書卷氣造型卻廣受好評,甚至掀起了一波時尚潮流。
這種「有頭腦的時髦」不迎合潮流,亦沒有風格強烈的單品加持,然而在隨性與理性之間卻能帶出幾分質感與溫度,還暗藏著某種鬆弛與疏離的底色。
第一眼並不驚豔,但那份淡然從容越看越有味道。
之所以受歡迎,還因為它在實用層面有很高的包容度。
單品通常是經典實穿的基本款,上身合體、不拘束,沒有刻意凸顯身材;可以說,是一種跨越年齡的著裝風格,上至80歲下至20歲都能與之完美契合,而且在任何場合裡都不會冒犯到他人。
世界級音樂大師坂本龍一
如果對照現實樣本,作家可能最貼合我們對於知識分子形象的第一聯想。很多人在創作出震撼一個時代的作品同時,也無意間在風格檔案裡留下了一筆。
英國時尚作家特莉·紐曼前兩年出過一本叫做「名作家和他們的衣櫥」的書, 為讀者逐一打開了50個作家們的神秘衣櫥。
封面女郎是瓊·狄迪恩,她穿著一條寬鬆的針織長裙,手裡夾著煙、腳上一雙人字拖,慵懶地靠在一輛科爾維特跑車前。
這位美國女作家的穿衣邏輯向來簡潔、冷靜、漫不經心卻又恰到好處得優雅迷人,與她的文字一脈相承。
這張拍攝於1968年的照片在時尚界也赫赫有名
Céline還曾通過廣告大片致敬她的造型
戴著超大號墨鏡、身穿純黑針織衫的這個造型是狄迪恩最廣為流傳的視覺形象👇
在Céline的廣告大片裡,這位80歲老奶奶頭上的每根銀髮都像是在訴說著一段人生故事。
「寬墊肩大西裝+玳瑁眼鏡」宛如弗蘭·勒波維茨對抗世界的盔甲,在紀錄片「假裝這是座城市」中,以這樣一身犀利行頭行走在紐約街頭的她時不時冒出一些憤怒、挑釁的金句👇
這畫面莫名和諧,難怪這位美國作家、評論家會登上「最佳著裝國際名人榜」了。
「等待戈多」的作者薩繆爾·貝克特畢生致力於揭示人類生存的困惑與焦慮。
這種執著的精神從他的衣櫥裡也能看得出來,Clarks麂皮袋鼠靴、深色大衣以及小圓框眼鏡成就了其經典公眾形象👇
這位荒誕派作家長著一副高大瘦削的身材,倔強的短髮以及凌厲沉鬱的眼神亦加強了其模特特質,倘若活在今天,很可能會被邀請走上伸展臺。
當然他會拒絕,畢竟我們討論的是一個連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沒去參加頒獎儀式的人。
馬克·吐溫,一個專一的白色愛好者👇
他在70歲撰寫自己的自傳時,還特別在書裡提到每年一到10月份就不能再穿白西裝令他十分沮喪:
「我希望自己一點點累積起足夠的勇氣,在紐約整個冬天都穿白色衣服。」
論著裝風格,亞洲作家中也有不少值得聊一聊的人物。
比如木心先生👇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寫下這些文字的他在生活裡也是個心懷浪漫之人。頭戴禮帽、身穿一襲黑色大衣、拿著手杖走在冬日樹林的黑白畫面,像極了文藝電影裡的鏡頭。
即使坐在地板上給學生講課,也是繫著領帶、白襯衣袖口捲起的體面模樣👇
木心傳遞出來的風格,內斂而又高貴、暗澹卻很優雅。
把他放在時尚裡講實在膚淺,但對於談論時尚卻會很深刻。
還有很多獨特鮮明的風格符號。
比如帕蒂·史密斯的機車皮衣、蘇珊·桑塔格的條紋襯衫、馬甲以及額前那縷放任不管的灰髮、加繆豎起的大衣領子、福柯的淺色高領羊毛衫等等👇
這些作家各自創造出了一種日常、實用且不易受時間影響的穿衣品味,和他們的作品一樣經久不衰。
影視作品中也能尋得不少「書卷氣」十足的經典形象,此時腦海中一些匹配的人物人物已經不請自來。
蘇菲·瑪索在「心動的感覺」中飾演的女教師👇
「我的天才女友」裡的天才少女莉拉👇
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1973年伍迪·艾倫執導的電影「安妮·霍爾」。
如今50年過去了,戴男士寬簷帽、身穿西裝馬甲和寬鬆卡其褲的黛安·基頓仍被視為新時代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重要標籤、Gentlewomen風格的絕對偶像。
「反男性凝視」的態度,真是自帶一種「颯」感。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知識分子穿搭好像都比較傾向於中性風、輕視身體,因此也不會過分裸露。
大家好像都有一種普遍認知:一個性感的女人應該是頭腦不太靈光且不怎麼看書的。
事實上,導演本人的穿搭同樣可圈可點。
格子襯衫、套頭針織、粗花呢休閒西服搭配有點皺皺的卡其褲,都是他的標誌性單品👇
有意思的是,伍迪·艾倫電影中的男主角,看起來也非常「伍迪·艾倫」。
「午夜巴黎」裡的歐文·威爾遜是這樣的👇
「紐約的一個雨天」裡的甜茶也是這樣👇
他甚至還原了導演本人微微駝背以及手插褲兜的體態,只差一副黑框眼鏡。
看了這麼多,我們來試圖總結一下「知識分子style」的穿搭公式:
經典款式+中性風格+寬鬆柔和廓形+簡潔剪裁+內斂的木質色系+疏鬆柔軟的面料。
沒有繁複多餘的元素、去除儘可能多的現代科技,這樣的配置或許最能呈現衣服原本的質感以及穿著者的個人韻味。
張國立在電影「一聲嘆息」中
飾演一個編劇
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已故的意大利演員馬塞洛·馬斯楚安尼頗為符合這種描述👇
他在電影裡隨便套上一件舊外套、搭配一箇舊皮包的畫面都十分迷人,那種閱歷感和溫度簡直呼之欲出。
「知識分子風」並不追逐特立獨行的潮流感,它著重於衣服與人的聯結與故事性,因而展現出來的雖不喧囂、不張揚,卻在細節之處體現出穿著者的執著反叛,像是在牢牢固守著某個陣地。
就像貝克特曾在一封信中寫道:
「除了一套棕色舊西裝,我沒別的衣服,如果它不夠體面,那就讓他們把文學博士學位擱在他們那一大堆證書中吧。」
有一些品牌可以與之呼應起來:
比如1997年至2003年間的Hermès,設計舒展而雋永,那時的女裝成衣創意總監是Martin Margiela👇
Ralph Lauren,善用襯衫、針織衫等元素,展現出睿智沉穩、優雅知性的實用美學👇
還有以簡約著稱的Lemaire,主張舒適自在、不強調身材曲線的Margaret Howell,也被不少人視作高智感穿搭的好選擇👇
左:Lemaire
右:Margaret Howell
著裝是展示外在形象,也是內在自我的一種表達;是閱歷記憶的隱喻,也是人生經歷的種種風景。
我們尋找身份,也在嘗試身份。「知識分子風格」的流行,就是源自人對於知識文化和內在修養的崇尚。
不過當「聰明是一種新的性感」被捲入流行文化與消費主義,情況又不同了。
眾所周知,一種符號越是氾濫,就越是容易失去其原本的意義。
因此就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有的人復刻「知識分子穿搭」來營造書卷氣,有的人則專門揶揄前者,「誰說穿得像文化人,就真的是文化人了?」
我想這種風格之所以被肯定,不止是在於穿什麼,更在於那些人傳達出的一種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的時尚態度,以及安穩地停留在舒適區的自洽與自我取悅。
事情就是這樣,一旦過於認真就會變形。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前陣子的網絡熱詞「鬆弛感」。
人人都想消除精神內耗,可一旦開始追求鬆弛,這事兒本身就離鬆弛越來越遠了。
我們也都見過不少身穿衝鋒衣、素面朝天的教授、編輯、工程師,看起來跟時髦毫無關係,誰又能否認他們的知識分子氣質呢?
有頭腦的時髦,歸根結底是豐盈的內在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品。要想人衣合一,得先肚子裡有墨水,再談看起來有文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一直覺得竇文濤很會穿衣服
雖然不驚豔但是看著舒服有點小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