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竹青青入藥來

竹,是人類的益友,它既可供人們觀賞,又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焚者竹薪,書者竹紙,戴者竹冠,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竹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我國是世界上有名的竹鄉,栽竹的歷史悠久。我國有竹約300餘種。常見的如毛竹、剛竹、淡竹、慈竹、箬竹、紫竹等;珍貴的有斑竹、湘妃竹、佛肚竹、桃絲竹;小巧玲瓏的有文竹等。

清代畫家鄭板橋一生酷愛竹,潛心畫竹40餘年,有詩為證: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消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古今人們愛竹、讚美竹,是因為它剛直挺秀、虛心堅節、臨霜雪而不凋,具有一種為人類獻身的精神,故人們將竹與梅、蘭、菊為伍,冠稱為“四君子”。


在窗前庭院種一些竹,既能美化環境,又可改善空氣;山野竹林,既是天然防風屏障和鮮筍園地,又是建築材料和竹製品天然源泉。竹筍能吃,竹子可用,竹製工藝品更是美不勝收;而作為藥用,竹亦可謂全身是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