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豬肉是最常見的肉類食物。紅燒肉、回鍋肉、小炒肉…一道道“硬菜”不僅蘊含了中華美食文化,更包含著不少健康知識……
豬肉秋補最合宜
豬作為“六畜”之一,有悠久的飼養和食用歷史,除了味美,中醫還認為,豬肉屬於偏補的食材。
《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豬肉可以“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
意思是說,適量食用豬肉能滋補肝腎,增加胃液分泌,潤澤皮膚。
因此,豬肉也是十分適合秋季滋補的食材。
不過,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豬肉的脂肪含量過高、不利於健康,因而不願意選擇。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誤區。
在動物肉中,不同部位的肉脂肪含量差異也是很大的。
我們平時經常吃的五花肉確實脂肪含量較高,這主要是因為它的肥肉比例太大了,甚至瘦肉纖維的縫裡都堆積了脂肪。
但是,對於豬裡脊肉和通脊肉來說,它的的脂肪含量只有6%~8%,和雞腿肉相當。
而豬後臀、前臀、肘棒等部位去掉皮或肥肉也都是上好的瘦肉。
所以說,豬肉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油膩”,反而還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鋅和硒等多種有益健康的營養素。
而豬肉中所含維生素B1,更是可以達到其他肉類的4~8倍之多,這可是個極大的優點。
要知道,維生素B1可是能量代謝中超級重要的輔助因素。
它對肌肉力量,對心臟功能、大腦活動、積極情緒…都有非常正向的作用。
如果人體缺乏維生素B1,很容易出現疲勞的問題,甚至沒幹什麼事就感覺疲勞不堪,還會有情緒沮喪、思維遲鈍、肌肉疼痛或麻木等不適症狀出現。
當我們學習和工作壓力太大、頭腦無法思考的時候,不妨吃點豬肉,或許會有改善哦~
所以說,沒有不好的肉,只有不會吃的人。
不同部位的豬肉怎麼吃
裡脊肉
裡脊肉是豬背上的一條肉,呈條狀,為豬瘦肉中最嫩的部分。
好的裡脊肉色澤紅潤,質地較緊,非常有彈性,適合炒著吃、炸著吃、熘著吃。
通脊肉
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塊肉,長在豬背上,呈條狀,其顏色有些發白,肉質也很嫩,做法跟裡脊肉類似。
五花肉
這種肉長在豬的腹部,其肥瘦相間,鮮嫩多汁。好的五花肉肉質很有彈性,肉皮細嫩,肉色鮮紅明亮。
買五花肉時最好買肥瘦分明,且肥瘦厚度差不多的,適合紅燒。
臀尖肉
臀尖肉是豬屁股上的肉,好的臀尖肉是淺紅色的,富有彈性,適合做肉丁、肉絲。
豬肉好吃,這類人要小心
《本經逢原》中提醒豬肉“助溼生痰。”這意味著,體內有溼熱的人不適合吃豬肉,特別是肥膩的豬肉。
不過,“燥痰乾咳”的人可以適量多吃些豬肉,因為《本草備要》中提到:“豬肉生痰,惟風痰、溼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乾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拘泥於豬肉生痰之說也。”
此外,服用中藥的人也要注意不可多吃豬肉。
《本草經集註》中提示:“服藥有巴豆,勿食豬肉。”
《滇南本草》中記載豬肉反烏梅、大黃等。
《本草綱目》中記載豬肉不但反烏梅,還反桔梗、黃連、胡黃連等藥材。
因此,正在服用中藥的人,要謹慎進食豬肉。
最後,豬肉好吃也不能貪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推薦健康成年人每週進食畜禽肉以300~500克為宜。
換算一下大約每天吃40~75克即可,也就是三五塊肉的量,要記好哦~